近期,我县气温多在30℃以上,正午气温甚至可以达到37℃。对此,小编只想说一句,打败我们的不是天真,而是天真热!夏季高温,防暑、降温、养生都很重要,掌握一些防暑降温的小常识,这个夏天也会过的轻松点,而且也是对自身及身体的呵护。那夏季防暑降温还有哪些小常识呢?别着急,小编马上和您分享。
1.切勿“快速冷却”
从外面归来一身汗,又热,很多朋友马上就来个“快速冷却”,开很大的空调或风扇、喝冰冻饮料,有的朋友甚至马上去冲冷水澡,这些其实都是不正确的,对身体很不好,建议稍息过后再凉快。
2.及时补充水分
夏季养生应该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但最好少喝果汁、可乐、汽水等饮料,因为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肠胃产生不良刺激。所以夏季补充水分可以多喝点白开水、淡盐水、或热茶。
3.饮食不要太过清淡
很多家庭夏天的餐桌上总是“清汤寡水”,看着都没啥食欲,有人说,这样清淡饮食才符合养生规律,可防暑、降温。其实这太过于片面了,夏季饮食是应当以清淡为主没错,但却不能太过于清淡,因为夏天大家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也大,所以要适当的补充营养,可以适量的吃一些鱼类、鸭肉等食物。
4.午睡时间不要太长
夏天适当的午睡可以防暑降温,且符合养生原则,但要注意不能睡太长的时间。因为睡的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这样睡醒后会感到不舒服或更加困倦。
5.不要过量饮酒
一杯小酒、一叠花生,几个好友吹吹水、聊聊天是再惬意不过的事情,但注意不要喝太多哦。因为人体在夏季受高温的影响很容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如果大量饮白酒,就会助热生湿,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6.备一些消暑药物
夏季高温容易中暑,所以最好备一些常用的消暑药物,以防不时之需,比如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金银花、菊花等。
无论是饮食上,还是其他方面,夏季养生要注意防暑、降温,其中的这些小常识更要知道。呵护自己,从每一件小事做起;防暑降温,从掌握小常识开始。预防中暑除了要注意身体状况、环境、饮食和常备一些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仁丹等防暑药品外,多喝防暑降温饮料也是预防中暑的最佳方法之一。
1.山楂汤。山楂片100克、酸梅50克加3.5千克水煮烂,放入白菊花100克烧开后捞出,然后放入适量白糖,晾凉饮用。
2.冰镇西瓜露。西瓜去皮、去子,瓜瓤切丁,连汁倒入盆内冰镇。然后用适量冰糖、白糖加水煮开,撇去浮沫,置于冰箱冷藏。食用时将西瓜丁倒入冰镇糖水中即可。
3.绿豆酸梅汤。绿豆150克、酸梅100克加水煮烂,加适量白糖,晾凉饮用。
4.金银花(或菊花)汤。金银花(或菊花)30克,加适量白糖,开水冲泡,凉后即可饮用。
5.西瓜翠衣汤。西瓜洗净后切下薄绿皮,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加适量白糖,凉后饮用。
6.椰汁银耳羹。银耳30克洗净后用温水发开,除去硬皮,与椰汁125克、冰糖及水适量,煮沸即成。
当暴露在一个高温环境下,人的中枢 体温会持续上升,有时高达40℃,除自感很热、周身皮肤发红(一般不出汗),甚至可以失去意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暑。依据中暑的基本特性及规律,中国公众卫生健康指南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特总结“五五”二十五条防暑知识指南,以期大家度过一个平安的盛夏。
1.五种“人”易中暑
“老者” 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使散热不畅。有的老人行动不便,感知功能降低,不能及时调整身体,使局部散热受阻。
“幼者” 婴幼儿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较多,尤其是在新生儿体内,具有保温作用的棕色脂肪含量较高,对散热不利。
“孕者” 孕产妇由于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如果终日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训者” 高强度运动、训练的人群,在高强度的运动下会加速体内产生热量,运动量越大,产热越多,越容易中暑。
“劳者” 特殊环境劳动工作者主要指出租车司机、炼钢工人等需在高温环境长期工作的人群。环境温度太高使得自身热量升高,热量无法排出,容易发生中暑。
2.五种“病”需防暑
心血管疾病 炎热会使人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病人,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在体内积蓄,便容易中暑。
感染性疾病 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产热中枢,令机体产热加速;也可使机体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促使血管痉挛收缩,散热不利。
代谢性疾病 营养素的缺乏可使肾脏浓缩能力减退,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先天性汗腺缺失者,无法及时通过排汗散热,导致体内热量聚积,容易中暑。
系统性硬皮病 由于汗腺阻塞或破坏,蒸发散热的途径被阻断,使热量积蓄体内而引起中暑。
内分泌疾病 甲亢、糖尿病等患者,由于自身代谢功能障碍,使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和变化反应迟钝,虽热量已积蓄体内,但病人自觉症状却出现较晚或不自知,引起中暑。
3.五种“药”诱中暑
降压药 由于夏季气温较高,血管扩张,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会比较低。尤其是利尿药使排尿和排汗增多,机体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可能出现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慌等中暑症状。
胃病药 阿托品、颠茄等药物,能治疗胃痉挛引起的胃痛。服用这类药物后,人的汗液分泌受到抑制,体内热量无法正常散发,在高温之下非常容易中暑,甚至出现虚脱。
抗抑郁药 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精神类药物,有干扰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服用这些药后,人体的体温不能保持恒定,而是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夏季服这类药易导致体温升高,甚至中暑。
解热镇痛药 发烧时可能会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这些药物在解热镇痛的同时,还会发汗,造成人体中钾的流失,出现四肢无力,严重的还可能让人因为脱水而中暑。
部分感冒药 有些复方感冒药含伪麻黄碱,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会使人体排汗减少、无法有效散热而中暑。
4.五种“房”常中暑
下厨房 厨房往往狭小,操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环境温度升高,使得机体热负荷过大,自身热量升高,体温调节机制失衡,容易发生中暑。
守机房 机房往往密闭,大量机器运行会产生大量的热散不出去,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机体热负荷升高,体温调节机制失衡,容易发生中暑。
桑拿房 桑拿房作为一种人为增加外界温度促进自身排汗的方式,使用比较广泛。但是这种高温环境下容易机体热负荷升高,体温调节机制失衡,中暑风险增大。
睡车房 车内空间密闭狭小,温度上升较快,有的人因一些情况需睡在车里,还有的家长将小孩放在车里,这种密闭环境很容易发生中暑。
无风房 无风房就是指空气不流通的空间,如地下室等,空气不流通且高湿环境,一则容易缺氧,二则热量不能散开,中暑事件容易发生。
5.五种“凉”抗中暑
寻凉地 凉地就是指阴凉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可以避免因环境温度过高而使机体热负荷增大。
扇凉风 凉风可以加速热量的散失,能够帮助机体散热,降低热负荷。
饮凉水 通过低温液体可以来帮助机体加强散热,通过热“对流”与“传导”降低热负荷。
穿凉衣 通过戴帽子、护袖等措施来避免阳光直射,降低外界热负荷对机体的影响。
涂凉霜 通过涂抹防护霜等来保护机体,降低外界热负荷对机体的影响。(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