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设县480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璀璨的历史文化遗迹,而相较于榜山文塔、旧码头城门等著名历史遗迹,县城城南边上一条有着400多年历史,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曾经走过的青石板古道和石桥却鲜为人知,那大家就跟随笔者去一探究竟吧!
距离蝶城文化广场仅50米远的地方,沿着田埂路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了青石板古道,古道上青石板与泥路相互连接,两旁绿树成荫,在阳光穿透下,铺满落叶的古道显得静谧清雅,整段古道为一条翻越山坡的上下路段,由一些长条青石板组成,大小各异的石板层叠而上,相互交错,铺成了一条宽约两米的笔直路径,整段古道虽然只有短短几十级台阶,却显得古朴厚重。
据史料记载,这条羊肠小路就是当年进出县城的重要官道,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明末旅行家徐霞客结束在我县的探访旅途时,就是沿着这条路走往乔建方向,南下南宁。
据县文体局文化顾问陆有作介绍,这条古道不仅是隆安县城通往南面各地的“官道”,还连接着隆安历史上很有名气的三座小桥,被分别称作“一桥”、“二桥”、“三桥”。据《徐霞客游记》记载“明崇祯十年(1637)十二月初六日……初自南门新街之南南向行,三里,复入山。逾冈而下半里,两过细流之东注者,抵第三流,其水较大,有桥跨其上,曰广嗣度桥。”意思就是徐霞客起初从南门新街南面向南行三里,又走入山中,越过这条山冈古道下走半里,涉过向东流注的细小溪流上的一桥、二桥,到达三桥。
随着历史的变迁,古道石桥作为当时的重要官道,早已没有了当年的人来人往的辉煌,但它们在今天仍在发挥着自身的作用。时光流逝,隆安的古二桥仍在坚守它的使命,但一桥和三桥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了。今天我们重走这条青石板古道和石桥,应心怀敬畏,保护好这些历史文物,因为它们不仅见证了时代的文明和变迁,也留给了我们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浓的乡愁。(梁加俏 陆 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