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邑蝶城千古秀,榜山文塔尤雅优。”
旅人见到榜山文塔,就知道隆安到了。在隆安县城,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榜山文塔那昂首挺立的身影。
隆安县有座宝塔,叫榜山文塔,是隆安县城的标志性建筑。
宝塔屹立隆安县城右江东岸独秀山之巅。独秀山,兀现于一片平畴和村庄之中,山石嶙峋,草木葱茏,与周边的逶迤土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据 《隆安县志》记载,该塔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建成,至今118年了。据说由晚清末年云南籍知县褚兴周倡议,民众捐资修建。
百年文塔,文塔百年。它彰显绵延着隆安的文脉气象。
文塔直插云霄,肃然挺立。它由20万块优质青砖砌成,塔高23.8米,坐东朝西,外观为六角形的三节塔①,底层拱门与县城孔庙门遥遥相对。
拱门两侧是一副对联,上联为:“榜山独占鳌人登甲第”;下联为:“文塔孤踞岭仕出英豪”;横额为“榜山文塔”。
塔身厚实坚固。第1、2层墙厚度是165厘米,第3、4层是130厘米,第5、6层是90厘米,各层各面共开无框圆窗10个,窗口直径约70厘米,人可入座。
塔身外有彩绘,龙凤麒麟,花草虫鱼,亭台楼阁及人物肖像,画面灵动,栩栩如生;塔刹为葫芦状,中间竖一根铁棒为轴心,直径约15厘米。
塔内是八面形的六层楼,各层楼梯、楼板均为坚硬的宪木装修;塔内一至五层分别架神台安置至圣先师孔夫子的肖像、观音菩萨、文曲星及众多神主牌位等不下七十尊具;每尊雕像精雕细琢,活灵活现,韵味生动。
塔下,有1.7米高的围墙,门开东北侧,楹联:“天开龙虎榜,文运斗牛光”。塔门上 “榜山文塔”四个石刻大字。
文塔的选址和建设是十分讲究的。中国的堪舆学认为,文塔位居水口,乃一邑一郡一乡水门之华表,修建前还要先观水神是否有情,朝水有情,则可蓄其元气;文塔可弥补当地文峰低小之缺陷,使当地多出士子,因此文塔大多修在县城郊外的山上或村镇进出口的土丘上,而且丈尺方寸不可克山,否则会克文星,导致文运不昌;文塔并不是随便可以建的,传说古时兴建文塔必须得到皇帝的御批,表彰当地出过有名的文人,并鼓励后辈学子考取功名。关于修建榜山文塔的各种传说很多,其中一种是,民众按照风水说法,认为本县学宫方位无文笔峰,不利科举,历代文人借科举而发达者甚少,文风不振,乃集议于县邑东南方,建文笔峰,以利科甲,使隆安的学子能够借读书而冲出隆安,走上仕途;还有一种是建高塔于水口处,俗称塞水口,以利于蓄住财源,不让财源溜走,等等。
古人云:“水口之间宜有高峰耸峙,所以兴贮财源而兴文运也。”“凡都、府、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方位,择其吉地,立一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建高塔,皆为文笔峰。”今人指出,从建筑美学、建筑心理学、建筑环境景观学来考究,榜山文塔无不体现出建筑在空间排列上特有的地域标志性,代表一个地方人文的象征和填补地理空间(包括心理空间)缺陷之妙。
榜山文塔自建造以来,历尽坎坷,屡遭罹难。塔上因无避雷装置,几次遭雷劈,所幸的是没有伤筋动骨。
抗战时期,日机狂轰隆安城,文塔也被作为袭击目标。
土改时期,塔内菩萨神牌、雕塑肖像被作为封建遗毒而被捣毁,孔子像在“文革”动乱中又被作为四旧砸碎。
嗣后,无人管理,年久失修,除第二层剩点楼板外,其余文物全部流失。②
榜山文塔历代沧桑,但它雄姿尤在,至今依然屹立在东独秀山之巅。晚霞中,挺拔的塔影与隆安城众多的新建筑遥相呼应,霓虹华灯与星月交相辉映,现代与历史,时空交错,塔影愈显美丽而神秘。行人游客,驻足观望,心中多默念:爱护她,保护她,不能让宝塔成为隆安人的历史记忆……
(来源:《南宁晚报》2012年5月8日出版的“副刊.文化”板块,原文题目“榜山文峰”,作者:丘晓兰 。)
备注①:据《隆安县志》记载,榜山文塔“呈八角形”,见附录。②2012年6月8日,榜山文塔维修工程正式动工。
【榜山文塔】 俗称宝塔,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坐落县城东独秀山顶。塔呈八角形,高23.8米,塔门朝西。塔身外形分3节,每节出檐瓦面和棱脊。塔内共6层,各层楼桥、楼梯均系蚬木装修。塔身厚度,一二层为165厘米,三四层为130厘米,五六层为90厘米。第二层对开4个无框圆窗,第三层南北面各开1个圆窗,四五层的东南西北面,各开1个圆窗,窗口直径均为70厘米。塔顶呈葫芦状,中间竖一直径约15厘米的铁棒为轴心。榜山文塔因年久失修,今楼梯楼板均已朽坏,但塔身仍巍然屹立于东秀山之巅。该文塔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摘自《隆安县志》(2007年11月第2版)第6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