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的史前文明既神秘又充满着奇幻色彩,每个地方所发现的史前文明都与本地的环境息息相关。隆安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湿润多雨,雨量集中,因此隆安先民也依水、依山而居,出现了大龙潭遗址、鲤鱼坡贝丘遗址、娅怀洞等史前遗址。本期“记者走基层”,将带你追随远古生活的足迹,畅游隆安史前文明发展之路。
出土于大龙潭遗址的大石铲。
独具特色的大石铲文化
大石铲是石器时代的一种木石复合生产工具,即在大石铲上部加绑一根长木柄,就可以用来翻土、理埂、挖沟或平整土地。因其发掘出土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西南部,考古学界将其定名为“桂南大石铲”,中心区域是广西左右江交汇处并往四周发散,尤以隆安县东南部、扶绥县北部、邕宁县西北部分布最为密集。“桂南大石铲”的出现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原始宗教观念的发展,人们对这种赖以谋生的工具产生崇拜,并将特制的大石铲作为祭祀的礼器,组合成各种形式并配合相应的仪式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作物丰收,从而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大石铲文化。
在考古发掘时发现,石铲的置放排列往往呈现一定的规律,直立或斜立排列组合,均刃部朝上,柄部朝下,由数件分别构成一定的队列,凹字形、圆圈形。充满着神秘色彩的石铲堆放形式,明显寓意深刻。大石铲作为农业祭祀中摆设的用具,在加工制作方面越来越偏重形式美,以致脱离生产实际,那些用易碎的石材或甚至为玉石制作的形体夸张得特别硕大或特别小巧,又特别精美的石铲,显然不是实用工具,而纯粹是祭祀用品。楔形双肩大石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楔形双肩大石铲,长66.7厘米、宽27.2厘米、厚1.9厘米,采集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隆安大龙潭遗址表层,其加工精美,鬼斧神工,令人叹服。该石铲现收藏于广西博物馆,是镇馆之宝。它束腰而有棱肩,双肩对称,肩下逐渐内收成弧形,弧线柔和圆润,堪称石器中的艺术杰作。
娅怀洞出土的穿孔石器。
娅怀洞遗址
娅怀洞遗址位于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的一座孤山上。2014年被发现,总面积约100多平方米。发掘从2015年6月开始,分为A、B、C、D四个区,总揭露面积40多平方米,发掘深度近8米,文化堆积厚度约5米。
在发掘过程中,遗址出土了一个年代距今16000多年前的完整人类头骨化石;发现了距今28000年前的疑似水稻植硅体;两处史前人类用火遗迹。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陶片、骨器、蚌器等文化遗物。娅怀洞遗址有非常丰厚的连续的地层堆积,在地层里富含了不同时期史前人类生产生活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这些遗物和遗迹,对研究先民在这个地区的生存演化发展以至跟现代的衔接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鲤鱼坡贝丘遗址出土的研磨器。
鲤鱼坡贝丘遗址简介
鲤鱼坡贝丘遗址位于隆安县丁当镇俭安村更也屯鲤鱼坡,为一孤立小土坡,四面环山。2008年,被县委、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的北面和东面为北更溪,溪从遗址绕过,最终汇入武鸣河;东南距丁当镇6000米,东距更也屯1500米。遗址长30米、宽15米,面积450平方米。2008年发现,随后由南宁市博物馆组织人员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发掘面积26平方米。从发掘情况看,地层堆积厚,堆积以螺蚌壳为主,出土有石器、骨器、陶片等。该遗址对研究顶蛳山文化的分布、演变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大龙潭遗址挖掘现场全景。
隆安大龙潭石器遗址
隆安大龙潭石器遗址位于乔建镇博浪村东北面的右江边,是目前广西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遗迹分布最密集、最为典型的大石铲遗址。大龙潭石器遗址在学术界久负盛名,甚至成为大石铲的代名词。
大龙潭石器遗址因附近有大龙潭而得名。1978年,该遗址在修建大龙潭酒厂宿舍时被发现,当时确认遗址范围约5000平方米。1978年春季广西考古工作队第一次试掘,获得了不少宝贵的资料。1979年夏天,考古队再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820平方米,出土完整石铲200多件和几千件石铲残片。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两次对该遗址地层中收集的炭屑作碳素测定,考古界推断大龙潭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大约四、五千年前。
1989年8月,大龙潭石器遗址经县委、县政府批准,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大龙潭石器遗址已申报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3月起,为配合南宁老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广西考古研究所再次对大龙潭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现场共开挖146个探方,发掘总面积3600平方米并有了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出土完整石铲200多件,还有少量砍砸器及黑胎陶片。
大龙潭石器遗址发掘的新发现,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众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纷纷前来现场参观考察,开展热烈的探讨和研究。
目前大龙潭石器遗址已申报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下一步计划向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