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历史悠久。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王守仁在给朝廷的奏疏中提出在今隆安地设置新县。嘉靖十二年(1533年),朝廷正式钦定县名为“隆安”,寓意“兴隆发达长治久安”。榜山文塔、惠迪公祠、九门桥……这些人文景观,既传承了历史,又承载着历史,跨越数百年。本期“记者走基层”,将带你触摸这些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感受隆安的历史人文之美。
“古白鹤岩”石刻
“古白鹤岩”石刻。位于县城城北附近白鹤岩洞顶。史载清代道光年间时任隆安知县钟孚集所题。“古”之一字,道尽了白鹤岩成为人文景观的悠久历史。
隆安界石
隆安界石。位于南圩镇百朝社区往都结方向的路边。为明代时隆安县与都结土州交界处的界石。
评思恩功集文
评思恩功集文。位于平果县城新码头对面的右江江岸峭壁上,此地原属雁江镇和济村,1951年划归平果县管辖。石刻为明朝嘉靖七年,王阳明评定思田之乱时题文,至今依然字迹清晰,记载了一段难忘历史。
息耕石。位于南圩镇百朝社区往都结、布泉方向的二级路边。史载,明朝嘉靖年间(1558年),时任隆安知县姚居易下乡体察民情,看到百姓劳作后在此歇息,便题写“息耕石”刻于大石之上,以示体惜民苦之意。
惠迪公祠
惠迪公祠。位于南圩镇发立村积发屯,隆南大道旁。建于清代乾隆十九年。相传有个叫陈爱山的人,从浙江来到发立村定居,后其孙陈惠迪全力兴建此祠,故名为惠迪公祠。是我县保留较完整、面积较大的古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九门桥
九门桥。位于乔建镇鹭鹚村陆海屯。史载明代天启年间由时任隆安知县余兴贤组织兴建,属于官道,为当时隆安往南面陆路的唯一通道。
望朝石刻
望朝石刻。位于南圩镇望朝村。明朝嘉靖年间,时任知县姚居易为解决当地边界纠纷所立的石碑。沧桑数百年,石碑成为守护一方安宁的见证。(陆有作 摄)
榜山文塔
榜山文塔。史载,该塔由时任隆安知县褚兴周倡议,民众捐资修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年建成,一百多年来,榜山文塔已经成为隆安县的标志性人文景观。(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何宏生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