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桐“四月八”农具节
2010年5月,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那桐壮族农具节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源于富于壮族古老的敬牛习俗,形成于明代万历、天启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主要内容有祭祀、游花炮、唱戏、山歌演唱、抢花炮等文娱活动和百家宴,而农具展销则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每年参加农具节的人数多则达十几万人。
农历四月初八是壮族传统文化中牛的生日,壮族民众在这一天不但不让牛下地干活,还要对牛照料有加,同时也借此机会修缮、添补农业用具。后来,随着汉文化进入壮族地区,隆安壮族农具节又融入了佛、道等民间信仰因素,在节日期间还要祭拜佛祖、玉皇大帝等神祇,以期获得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清朝初年至康熙年间,隆安一带壮族地区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每到四月初八农具节,村民们都纷纷赶到隆安那桐街三界庙聚会,互相交流农具,同时敲锣打鼓、演社戏、对唱山歌、祭祀祖先和神灵,并举办百家宴。于是,一年一度的那桐壮族农具节就逐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农具交易市场。(李晶 何生德 陈列新)
红良打铁技艺
2010年5月,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流传于隆安县雁江镇红良村一带的家族式壮族民间手工技艺,至今有近200年的历史。清道光八年(1828年),当时年轻力壮的外乡人林宽瑞逃难落脚红良村,为了维持生计,他自制煽火木风箱、火炉,靠捡回零星破碎的废铁开炉炼铁制作铁钳、铁锤、铁砧等简陋工具,土法上马操起手工打铁业,从制作小件家庭生活用具发展到制造锄头、斧头、镰刀、耙子之类的生产用具,代代相传至今已是第七代传人。到了民国元年(约1912年),村里人在林宽瑞家族的影响和传授下,也学会了手工打铁工艺,从此屯里的村民兴起了手工打铁业。从民国年初到“大跃进”时期,再到1960年困难时期,直至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几经风雨,红良村打铁业从不间断,一直盛行至今。随着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红良村靠传统的打铁业逐渐富裕起来的村民不满足于现状,有不少农户购买空气锤、鼓风机、电焊机、切割机、砂轮、冲床、钻床等现代机械工具,购进成批的钢铁、焦炭等原材料,在传统作坊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更新产品,除从事生产圆柄沙锄、方形沙锄头、回齿锄、十字锄、帐篷锄、花生锄、甘蔗锄、鱼尾锄、斧头、扁刀、大砖刀、直柴刀、勾柴刀、小勾柴刀、草镰刀、鱼叉、菜刀等各种铁制农具和小五金外,他们还从事相关农机具制造业,自行研制多功能脱粒机,产品用于稻谷、玉米农作物的脱粒,还生产多种型号的吊车、拖拉机铁轮、滚轮、铁犁头架等配件,产品锻打密实,冷处理得当,铁器坚硬耐用,刀口坚韧锋利,质量上乘,产品十分畅销,有不少外地客商上门订货,产品远销南宁、百色、云南,有的出口越南等地。经过近200年的发展,打铁业已成为红流村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2013年,全村3愿户中就有2缘户开炉打铁,涌现出“夫妻炉”、“父子炉”、“兄弟炉”等打铁家庭,其中有三户办起小型工厂,每家雇有10耀30名工人,被誉为“铁匠之村”。(李晶 卢启武)
壮族亥日
2010年5月,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南圩镇壮族“亥日”圩场源于明清时期,是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以猪、牛、马等牲畜交易为主的传统大圩日(当地群众称以猪、牛、马等牲畜交易为主的圩日为“亥日”),十二天一“亥”,每次“亥日”圩场赶圩的人多达三四万人,成为桂西南地区较大的传统牲畜交易圩场。除本县各乡镇群众赶集外,邻近县的平果、田东、田阳、那坡、靖西、德保、大新、武鸣等地均有客商来赶集,远至广东、云南、贵州甚至越南、泰国也常有商客往来做生意,商贸极为活跃。上市物品繁多,应有尽有,尤其是猪、马、牛、羊、农具、嫁妆等商品。南圩的壮族“亥日”由天等县的“亥日”派生而来。当时一些商贩在天等“亥日”交易过后,在赶着猪牛羊返回途中经过南圩,因连续走了两三天的路程,人畜疲惫,便在南圩市集旁的树荫下歇息。当时正值南圩圩日,赶圩的群众误以为歇息的商贩是赶着牛羊来卖的,便上前与之交易。商贩们见有利可图,每次到天等赶“亥”,归来途经南圩街时都有意在南圩停留,与群众进行交易。“亥日”里猪牛的交易不用称,大家公开评估、按膘论价,买卖双方全凭眼力进行挑选和评估。随着更多商贩的加入,牲畜交易数量的不断上升,带动饮食、住宿、农具等相关贸易的发展。斗牛、斗羊、斗狗等一些相关的文娱、竞技活动也相继产生。(李晶 班继胤 陈列新)
壮族“九莲灯”
2010年5月,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壮族“九莲灯”亦称“佛手莲花舞”,是以隆安县雁江镇为中心并广泛流传于隆安县城厢镇、那桐镇、乔建镇、南圩镇以及百色、平果等地区的一项壮族民间舞蹈,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壮族“九莲灯”原本是道公为逝者超度亡魂的道场中一段富有特色的舞蹈,是一种为有儿有女、子孙满堂、福禄寿全的老龄人逝后或二次葬的祭祀舞蹈,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表现形式发生了从娱神到娱人的历史嬗变。现在不但仍然活跃在民间法事活动中,也成为大众舞台上展演的富有特色的壮族民间舞蹈。壮族“九莲灯”围绕“香、花、灯、涂、果、乐”等内容进行边唱边用手、腕、指,不断变化造型作出各种花手舞,舞手复杂多变快捷有序,配上击乐伴奏,演绎富有独特柔情的“九莲灯”。“九莲灯”的花灯分上、中、下三品,通过“佛、法、僧”将“九莲灯”中的“香、花、灯、涂、果、乐”赐予孝男孝女,祈福他们日后种植业五谷丰登,养殖业六畜兴旺,生活顺顺利利,教诲众人只有行善积德才能修成正果,迎来福、禄、寿。“九莲灯”花手舞的动作及手位包括翻腕轮指花、外内腕花、佛手、法手、僧手、香手、花手、灯手、涂手、果手、乐手、腕花佛手、腕花剑指、腕花响指、端掌弹指、千日指花、慈悲指花、三宝指花等。其舞蹈内容丰富,寓意深长,风格独特,舞姿柔和、曼妙和富有韵律,显得优美动人,场面灵活跃动,极富艺术感染力,其娱人娱神祈福的表达目的明朗无遗。(李晶 卢启武)
芒那节(稻神祭)
2010年5月,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壮族芒那节是桂西南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为内容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动,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隆安壮族芒那节萌芽于新石器时代隆安大龙潭的石铲祭祀活动,与石铲祭祀有一定的历史渊源。隆安县壮族芒那节是“那”文化的一部分,“那”文化是指稻作文化。在壮语中,“芒”“那”分别是“神”和“水田、水稻”之意,芒那节即稻神节。壮族芒那节是一个系列性的稻作祭祀活动,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至七月廿日结束。其中主要有四月初八“求雨”、“祭农具”,六月初六“招稻魂”“驱田鬼”、“请娅王”、七月廿“祭姆王”等六大活动内容。整个祭祀活动以六月初六的“招稻魂”、“驱田鬼”“请娅王”等三个仪式最为热烈、最为隆重,它是整个壮族芒那节的核心。人们之所以选择六月初六为祭祀核心,原因是农历六月是水稻抽穗扬花的时候,也是一年是否丰收的重要关头,所以远古的壮民族祖先选择稻神娅王的生日六月初六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是借以祈求稻神娅王的保佑。传说在这一天必须祭祀稻神,否则十几天后水稻就会出现空壳,不“勾头”结穗。因此壮族芒那节寄托着农民对丰收的期待,是当地一年中十分重要的节日。(李晶 何生德 卢启武)
隆安壮族排歌
2012年5月,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排歌属于民间音乐的范畴,是壮族山歌的一种。隆安壮话排歌,当地称“潘”,分高腔和低腔排歌,包括有“谈情歌”、“婚嫁歌”、“庆贺歌”,“劳动歌”、“礼仪歌”、“悼念歌”等,主要分布在城厢镇、那桐镇、乔建镇、都结乡、丁当镇、布泉乡等。排歌中的“谈情歌”,是隆安壮族同胞千百年来世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多在歌圩里进行,或相约结伴在林间山坡等地方对唱,是青年男女以歌
表情怀,以歌结伴侣的“媒歌”;“婚嫁歌”是送嫁迎娶的男女双方的朋友们为祝福新郎、新娘一生恩爱幸福,白头偕老而唱;“庆贺歌”是村里人为一年来获得丰收的聚餐会即兴而歌,欢乐的人们边唱酒边唱,唱风调雨顺好收成,唱来年获更大丰收;“劳动歌”是在劳动的休息时间里选风趣幽默的词句来唱,以减轻劳动的疲劳;“悼念歌”是在70岁以上老人谢世的丧场上唱的,人们在悼念亡者时歌颂他(她)在世时的功德,希望他在天之灵能恩泽后代。隆安排歌古老、悠远、神秘,充满岁月的印记和沧桑。县文联收集出版的隆安县原生态排歌新民歌专辑《绿色天堂》,收录8首极具浓郁隆安地域特色的古老山歌———排歌,还有6首由南宁市音乐家协会著名音乐人陆坚、莫军生、杨诗咏、陈春燕、袁泉、潘傲峰等专门为隆安创作和演唱的新民歌。(李晶 何生德 班继胤)
壮族谭氏草药疗骨法
2014年11月,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隆安县南圩镇谭氏草药疗骨法自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传承至今,经五代280余年,是广西壮族地区富有特色和代表性很强的传统骨伤疗法。清代,南圩地方山高谷深,道路崎岖,交通闭塞,骨折骨伤患者只能靠自己摸索以草药自救。经几个世纪的实践,草药治骨伤经谭氏的前人研究,在行医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得以基本定型并一代代传续。谭氏草药疗骨用羊蹄藤、穿破石、吹风藤、小榕叶、小榕根等10多种草本木本植物经切碎捣烂入药。其治疗的顺序:给患者正骨、复位,再用捣烂的草药搅米酒敷患处,每隔3小时将药搅酒再敷,一日敷4次。连敷20~30天断骨即愈合。此时停用草药外敷,改用以草药浸泡的药酒外擦患处。整个疗程九九八十一天,断骨即完好如初。其特点是不施手术,敷药三分钟解除痛苦,敷药、换药简单,药源足,易采、无副作用,标本兼治。整个疗程严禁吃豆类、鱼类、酸类、蛋类和糯米饭。因疗效显著,愈后完好如初无后遗症,且经济实惠,深受患者欢迎,名声远播,每天都有来自周边乡镇、县、市如南宁市、百色市、崇左市、平果县、大新县、天等县等地的患者慕名前来求治。(李晶 卢启武)
更望湖壮族歌圩
2014年11月,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更望湖壮族歌圩是隆安县群众自发的规模大、历史悠久的山歌集会,每年三月初四在高山深谷与湖畔间举行。更望湖壮族歌圩成圩年代久远,至今至少有一千年以上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初四这一天,更望湖周边村落的男女青年,甚至周边的大新县、天等县、崇左市等地的男女青年,他们大多数为了寻得意中人,自动汇聚到隆安县布泉、屏山、南圩三乡交会处的更望湖。仲夏时节,碧波倒映着青山,湖光山影,别有情趣,青年们三五成群,慢悠悠地在歌圩上散步,如果一帮小伙子看中了一伙勒俏(姑娘),就用山歌来逗引,这称为“引歌”:“一条大路黑麻麻,人讲这里有金花;哥我一心跑来看,谁知踩上烂泥巴。”要是勒俏们有好感,就以歌作答:“哥想唱歌就唱歌,哥想打鱼就下河;妹拿竹篮哥拿网,随哥带到哪条河。”下午,歌圩进入高潮,几十对甚至成百对青年同时对歌的场面,山鸣谷应,十分壮观。围观群众少则千余人,多时数千。有各种小商小贩摆卖各种小商品。不少青年男女靠对歌,彼此定下终身。歌圩活动直到当天黄昏时分才正式结束。更望湖壮族歌圩上唱的山歌,曲调婉转悠扬,以五言为主,以当地方壮语方言唱,易唱易记,歌词依据现场情况脱口而成,押韵自由,可押韵尾也可押韵头、韵腹。山歌的内容包罗万象,有感情交流,有生产生活,有社会知识,有自然知识,但是爱情是其主要内容。山歌大量使用比兴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等修辞,表现力十分丰富。在山歌对唱时,男女方各两人,从开始直到结束全部唱词都由两人一起唱出。其中各有一人先轻声将唱词说出,再和同伴一同高声齐唱。(李晶 陆增勇 班继胤)
构树造纸技艺
2014年11月,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构树手工造纸技艺流传于隆安县南圩镇联造村及周边一带的家族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靠祖辈相传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该村曾被誉为“造纸村”,产品远销南宁、百色、云南等地,最远曾经销到越南等国。采用构树造纸,是当地民间的一种因地制宜的土法造纸技术。其主要原料是构树皮和米呺(hao)(当地壮话,一种具有粘胶的野生植物),生产出来的纸当地人称为“纱纸”。构树皮造纸工艺流程十分复杂,分为采料、晒干、泡料、染料、磕料、蒸料、踩料、洗料、漂料、打料、煮料、再蒸料、洗料、泡料、滤料、舀纸、压纸、晾纸、炕纸、钳纸、揭纸等18道大工序和72道小工序。该技艺自流传以来,当地人以简易窝棚为厂房,挖地为池,引用沟水,就地取材,采用家庭式作坊纯手工制作。当地有民谣形象地再现了造纸人的辛劳与酸楚:“有女不嫁纸匠家,裤子扯破齐屁股丫,屋头提起针线撩裤子,门外又喊打构粑。”联造村地处毗邻大石山区的布泉、都结乡,大山区适宜构树灌木的生长,有丰富的制造沙纸资源。一百多年来,联造村古法造纸技艺靠前人口传心授一代代传承下来。古老的造沙纸业在联造村曾有过盛行的历史。过去,如果走进联造村的任何一个屯,都随处可听到家家户户里传出有节奏的木槌捶打纱皮“贴贴,贴都贴的贴”的响声。由于现代造纸技术的飞速发展,沙纸逐渐被质优价廉的各类纸张取代,构树皮手工造纸工艺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联造村古斗屯的老艺人黄国佳和他的家人们,现在还传承着该手工造纸技艺。(李晶 卢启武)
雁江粉利制作技艺
2013年10月,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雁江粉利是隆安县远近驰名的美食,属民间手工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传约1800年前,诸葛亮南征经过此地,当时瘴疠流行,江水污染,诸葛亮遂命军士挖“孔明井”取水,将大米蒸熟磨浆搓成团便于行军作战时食用,这就是粉利的雏形。如今人们众口皆碑,认为粉利是诸葛亮传下技艺。粉利还因它吉祥的名字“利”而得宠,“利”寓意大吉大利、顺顺利利。现雁江多处的“孔明井”仍未废弃,逢年过节,人们仍汲井水做粉利,因为“孔明井”井水做粉利久储不变质,可保存数月。雁江粉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选米,选用当地特产“硬米”。用“硬米”煮出来的饭很硬,难以下咽,而用它做粉利却久煮不烂,韧而爽口。将米倒在水中浸泡一个时辰,然后用石磨磨浆,连磨两次米浆。将磨好的米浆舀入铁锅翻煮,火力适中,不大也不小。米浆越煮越稠,经不断翻动、揉捏,使之增加韧劲。翻煮的米浆成米团后出锅,再用手搓揉成圆柱状的粉利,复入锅内蒸上半个时辰就能出锅晾干,再盖上红印即成粉利。古代,因雁江镇有右江水路交通大动脉,商贾云集,雁江粉利供不应求,名播四方。(李晶 班继胤 卢启武)
壮族婚俗
2013年10月,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壮族婚俗历史悠久,壮族巫教经文《布洛陀经诗》记载:“你若是男人,不远嫁他乡;因你是女儿,才嫁你出门。”其实,壮族男婚女嫁的婚俗远比这部产生于明朝,距今600多年的经诗要早得多。壮民族在人类从母氏社会走进父氏社会以后,就已经产生了男婚女嫁的习俗,隆安壮民的婚姻习俗,正是从古壮族的婚姻习俗里延伸而来的。隆安壮族居民占全县总人口96.7%,壮族婚俗仪式的程序与特色:一是以歌联姻,对歌择偶。《隆安县志》记载:“解放前,布泉龙礼村多助屯,每年农历三月初四初五,都有几百男女青年从早到晚对唱山歌,并在对歌中寻觅自己的伴侣。”此外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确定终身。二是换年庚,送聘金。即交换男女年庚“八字”进行“合命”,择日送上礼金,商定婚期。三是迎亲。迎亲前一日俗称“口干”,男方家将猪肉、白米、白酒等礼品送到女方家,供其请客。迎亲之日俗称“正干”,男方家张灯结彩,杀猪宰羊,宴请宾朋,新郎身挂红绸带,骑上大红马随迎亲队,抬上花轿和礼品、庚帖等彩礼浩浩荡荡到女方家迎亲。四是下楼梯、上花轿。“下楼梯”源于壮族民居“干栏”建筑,出门办事均要下楼梯,故女儿出嫁,也称为“下楼梯”。“下楼梯”和紧接的上花轿仪式在壮族婚俗中意义重大。五是拜堂。一对新人先在中堂谒拜祖先神位,叩拜家公家婆,然后才进洞房。洞房当晚,新娘在新房中设宴款待十姐妹和伴娘等人,新郎不能随意闯入。六是新婚贺词仪式。新郎新娘拜堂完毕,婚宴正式开始,为求吉利,在婚宴当中特邀山歌好手前来举行新婚贺词演唱。七是回娘家,俗称“回面”。拜堂后第二天早上,新娘吃完早餐,便由接娘闺女陪同回娘家,并于当日返回,从此落户夫家。(李晶 何生德 班继胤)
南圩“2·19”
2008年5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南圩“2·19”是南圩镇南圩街建街节,又称“2·19”观音诞,起源于民国廿十年至廿四年间,距今已有近70多年历史。当年南圩街原址在发立村南屯和冼屯交界处,后易地至兴南屯。随着市场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街道狭窄、弯曲不直的兴南街不能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民国廿十年,由当地人陈天池、陈天闳、陈天骅等人组织募资20万枚铜板购买地皮兴建新圩(现新南街)。传说请地理先生择吉日动土兴建新圩时,发现有一面锣埋在地下,把它取出后,原来一直困扰南圩人,但又不知从何发出的翁鸣声立刻消失。“翁鸣声”有人员聚集、热闹非凡之意,故当地人认定此地为旺地。新圩建成后,于民国廿四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正式开圩。又因建圩期间,某年因天旱久无雨,街民为求雨就在观音诞生之日农历二月十九日抬观音像游街,祈求神仙保佑。后来,每年都在农历二月十九日这天举办一些庆祝活动,祈求观音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现活动内容在保持原有传统习俗扮观音游花炮、山歌对唱、粤剧演出外,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文体活动,活动时间一般持续几天,参与的人多达2万人次以上。(李晶 陈列新)
拱搁龙舞
2008年5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拱搁龙舞”又称“拱搁街舞龙”,据说是当年因避难来隆安定居的宾阳人姚维尧创建的,后来,姚家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龙舞”是属于青壮年男性表演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讲究团队合作的协调配合。多用于体现和渲染喜庆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早期的“龙舞”主要用于春节期间的拜年活动,人们习惯在舞龙时燃放大量鞭炮、火花,以示除去晦气,迎来万事如意、国泰民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受群众欢迎。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拱搁舞龙队的表演达到鼎盛,经常受邀请到南圩、乔建、雁江等乡镇表演。拱搁龙舞传统的民俗活动有:请龙、拜庙、拜年、剪龙须、送“龙春”、送龙等。所用的道具和器具主要有彩龙、龙珠、麒麟、花车、虾兵蟹将,罗汉与小丑的面具等。乐器有锣鼓、大钹、小钹等。逢天久旱无雨,舞龙队还到右江边举行舞龙求雨仪式。(李晶 陈列新)
乔建“三月三”
2008年5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据说,咸丰年间,距今154年,曾任云南知府的周平瑞(祖籍乔建太阳升村)出资修建乔建新街市。在开街之日(农历三月初三),支大锅煮粥饭宴请前来赶集的群众,并举行隆重的开圩祭祀仪式。时值久旱无雨,群众就顺势祭神、游街求雨。后来,每逢农历“三月三”,街上的群众和附近的村民都自发集资,举行包括祭祀、游街和舞龙、舞狮、唱戏、抢花炮、唱山歌等街庆活动。人们抱求福、求禄、求财、求姻缘的心态参与,活动一般持续2~3天,甚为热闹。(李晶 陈列新)
丁当“十兄弟”
2008年5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丁当镇位于隆安县东部,“十兄弟”是当地颇为盛行的一种传统民俗,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1740年丁当建圩,因丁当街位于隆安、武鸣、邕宁三县交界处,人员来自不同地方,时值社会动荡,匪盗猖獗,民生朝不保夕。为抵御外来侵害以及平时能共同帮助操办红白大事,人们受《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结义思想的启发,于是,义气、性情相投的青壮年男子多则十二三人,少则七八人,在农历五月十三(据传是关帝磨刀良辰之日)以结拜兄弟的形式自发创立“十兄弟”组合,共同抵御匪盗,以求共存。“团结互助,无私奉献、患难与共,同闯难关”是“十兄弟”一贯秉承的行为宗旨,凡是兄弟中的一个遇到困难,其他兄弟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共同渡过难关。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是“十兄弟”的结拜日和聚会日,“十兄弟”中的大多数成员年事高时,此“十兄弟”就会自行终结并不再集会。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十兄弟”已由当初的为抵御外来侵害逐渐演变为团结互助的群众组合,它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明礼诚信、团结友爱、济困扶危、家庭和睦、以德为邻、忠守信义、相互帮助等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对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李晶 何生德)
雁江卷筒粉
2009年10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雁江卷筒粉是传统特色小吃,用雁江特产优质米手工磨浆做成,蒸出来的粉以薄韧晶莹透亮出名,卷上炒好的馅菜,卷筒粉韧劲十足,味道鲜美。旧时以“下四祥可”(铺面名称)最出名,有山歌传唱:隆安十二廊,不及可下四,卷粉十二处,极下四祥可。(李晶 陈列新 班继胤)
都结豆腐
2009年10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都结乡盛产黄豆,村民们为提高经济收入,利用本地产的黄豆做豆腐,以豆渣喂猪。都结豆腐以手工制作为主,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生产的豆腐嫩滑、爽口,味道纯正。当地豆腐做法:将黄豆浸泡四、五个小时后,加水磨成豆浆,用过滤袋将豆渣滤出,支大锅将豆浆大火烧开,按比例加入熟石膏水(先将熟石膏溶于水),然后倒入制作豆腐的木模里包上白布,上压木板、石块,以加快其水分滤出。经过1个多小时的加压定型后,即可打开划块,水豆腐就做成了。(李晶 陈列新)
麒麟凤舞
2011年4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麒麟凤舞是过去流行于乔建、古潭、那桐一带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主要用于春节和节庆日,现已鲜见。由多名男女青年扮演,表演时美女身着红绸服,头佩装饰,脚着绣花鞋,半身套在麒麟、凤道具中,踏着锣鼓、唢呐的节奏,边舞边唱,以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岁岁平安。(李晶 陈列新)
壮族舞狮
2011年4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壮族舞狮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每逢过年及庆典盛事,群众有舞狮庆贺的习俗,深受大家喜爱。舞狮队一般由10多名青壮年男子组成,表演时,一人耍狮头,一人耍狮尾,踏着锣鼓的节奏而舞,伴有笑面罗汉或“猴子”在前面戏耍逗乐,舞者以武术功架、威猛、形神兼并为主,融会情节表演,达到驱邪纳福的目的。舞狮现已逐步发展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项集娱乐、喜庆、表演、交流、健身和竞技多种技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极大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城厢镇苏善乐组办的隆安县壮族舞狮因其高超的技艺在全县所有的舞狮团队中独领风骚。(李晶 陈列新)
布泉天王庙会
2011年4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布泉天王庙位于布泉乡岑山村上礼屯,庙堂始建于光绪年间。一百多年前,上礼屯出了一位奇人——“长春公”马世明。由于长春公屡屡为人们消灾解难,加强护佑,使得黎民百姓常年过上康泰的日子,因此,当地人为他建造了一座庙堂。该庙为四合院,中间另有一座两层高的六角亭。“文革”中,庙堂惨遭破坏,中间的六角亭全被捣毁,部分雕刻板被砸坏。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日是长春公的诞辰
纪念日,附近的老百姓都会自发性的提前一个晚上来到庙里设坛诵经一整夜,给神佛献上一片虔诚之心,逐渐发展成为当地一年一度的庙会。近十几年来,庙会越办越隆重,前来赶庙会的人一般以户为单位进行,2006年以来每年有近5000人以上前来参加庙会,大部分来自布泉乡本地,还有一部分来自外乡和外县。赶庙会的人头天晚上吃的是斋饭,因此那些人也叫斋民。庙会诵经用的经书来自上礼屯珍藏的一部长春公留下来的经书,整部经书原本有32
本,“文革”期间失落4本,现存28本。经书全部用毛笔写就,字体端正,内容涉及士、农、工、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告诫为官者勤政为民、廉洁保节的;有教导人们正确处理妯娌婆媳关系的;有规劝子女孝敬父母的;有警告世人不要作恶的;有奉劝人们勤俭持家的,等等。在百年来的诵读中,村民不断接受教育感化,小小的村庄形成浓厚的淳朴乡风,并代代相传。(李晶 陈列新)
布泉酸鱼(肉)
2011年4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布泉乡地处大石山区,道路崎岖,交通闭塞,过去每逢年过节,几乎每家都自宰一头肥猪,食用不完,就把余下的猪肉全部腌起来,作为常备食用;山村里的群众经常到河里捕鱼,食用不完的鱼也全部腌起来,如有亲戚、朋友、客人光临,主人则用风味独特的酸鱼(肉)来招待。在布泉乡,家家户户都掌握一套腌制酸鱼(肉)的传统工艺。酸鱼(肉)腌制方法:把鱼头、鱼尾、鱼鳞、内脏去掉,
用水冲干净,晾干,切片。把猪肉(最好是五花肉)的皮面用锅热炸成金黄色,切片。把玉米粉(小颗粒更好)煮熟,每公斤鱼(猪肉)放精盐1.2-1.4两,先将鱼(肉)和盐拌均匀,待放个把小时使食盐浸透鱼片(肉片)入味,最后将玉米倒入鱼(猪肉)拌搅,然后放入瓷罐或玻璃瓶装满压实密封。酸鱼经过两个星期腌制后便可启开食用,酸猪肉一般20天至一个月可食用。开罐后,要在三五天内吃完,否则会变质。如食不完则继续密封,不给漏气。要注意观察瓶底是否有水分,如有水分则倒置瓶(罐)即消失。酸鱼(肉)经过发酵之后,味道偏酸,多吃不腻,具有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惹人馋嘴。(李晶 卢启武)
都结“5·13”传统节
2011年4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257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为都结开圩日,至今已有757年历史,都结群众把当天视为民族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上午群众抬关公塑像上街巡游,意在镇邪保平安,图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还举行山歌对唱,晚上唱民间小戏、粤剧。文革时期“5·13”传统活动被迫中断。改革开放后,党的民族政策给民间的文化、体育活动带来勃勃生机,传统节日得到恢复并增添不少内容,文体形式多样化,场面空前壮观。(李晶陈列新)
古潭“2·15”传统节
2011年4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古潭百合屯农民首领罗大,凭着他强壮的身体和一身好武艺,以“祖神显灵”为庇护,在现今的当观屯空旷开阔的荒坡上建“万清观”庙堂一座,并以庙为据点组织发动古潭片和永和片的农民串村游行示威,抵抗官府的征粮。以后每年农历“2·15”都举行游行示威,持续与官府对抗长达18年,史称“罗大抗粮十八年”。最后被官府镇压,“万清观”改为“三清庙”。1938年,古潭村的把罗、古龙、五冬、兰覃屯村民在“三清庙”周围建房居住,便起名为“当观”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罗大的精神,民间群众“2·15”演变为游花炮节。解放后游花炮节融入了文艺、体育、祭祀活动项目,每逢农历“2·15”传统节,古潭群众都组织开展传统活动,现已濒临失传。(李晶 卢启武)
城厢“5·13”那文化节
2011年4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在隆安县城,以前有关帝庙、观音庙、三界庙、城隍庙和大王庙5个庙。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关帝庙和大王庙搬迁到如今的右江河边合二为一,县城人都统称之为大王庙。其中关帝庙的诞期是农历五月十三。在关帝庙诞期日,各庙会都做平安蘸,由各街道主持,有请道公七人九人或者十一人做三晚道场,有上“幽台”踩花灯、放花灯。用竹条扎成七十二道关,由道公领队带街民钻过关门,过关则意味着祛除百病、身体健康,全街户户都参加。根据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隆安就已经成为中国“那文化”(壮族稻作文化)的中心,而县城“5·13”庙会开展的各项活动与稻作文化息息相关,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近年来,随着隆安县打造“那文化之都”品牌的推进以及区级非物名录“稻神祭”传承基地在县城大王庙的建立,县城的“5·13”庙会也被人们称之为“5·13”那文化节。(李晶 陈列新)
雁江酱油
2011年4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雁江镇于清朝1774年开圩,称为下颜圩,也叫颜圩。古时,雁江街传统制作酱料品种多种多样,制酱业规模较大的有三个酱料厂房:福盛、怡聚、振兴祥。而最有名的产品是“豉油(即酱油)王”。早在上百年前在右江两岸一带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民歌:“水从百色平马流,流到颜圩作豉油。”“豉油王”选用本地优质黄豆、面粉制作,一年可制作两批。传统工艺制作方法:配料比例为黄豆100斤配面粉70斤,加盐适量。每年农历二至三月份将黄豆洗净蒸煮后,凉开,用面粉发酸落缸,经过一段时间后,结成一片片白色的块状,即可拿出晾晒,晒到中元节、中秋节为第一批;5~6月份制作落缸的,晒到元旦、春节为第二批。晒豉油要经过曝晒、阴晒、捂藏三个阶段,一般要在猛烈的日光下生晒4个月以上才能成为生晒豉油。而优质“豉油王”的生产需要反复捂晒一年以上,达到酱油滴珠为度。珍品或极品“豉油王”需要经过三年的翻晒和捂藏,才能制作成功。“豉油王”的特点是色鲜气香,味甜咸口,并能够藏放2~3年不变质。因其制作工艺独特,用料配料讲究,质量上乘,曾畅销全县,远销区内外的南宁、百色、广东等地。目前,雁江镇制酱业仅有一两户家庭作坊,已处于濒危失传的状况。(李晶 卢启武)
那桐盐渍酸品
2011年4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那桐盐渍腌制酸品厂,是方氏创建。方氏祖传盐渍腌制酸品传承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主要腌制产品有酸荞头、酸辣椒。方氏酸制品主要工艺流程为:采集新鲜原料—过水清洗—硬化—入池—配料(方氏家传秘方)—入缸封闭6个月。方氏盐渍腌制酸品具有独特的特点:产品开缸后,能保持3年色泽品味不变质,每次开缸时,产品特殊的芳香味飘散,周围居民都能闻到;酸荞头、酸辣椒
色泽美观、口感鲜脆,符合大众口味,既可成为普通百姓的食用佐料,也可以成为大雅之堂的开胃佳肴。产品远销郑州、广东。在广西区内,有相对固定的客商上门订货,成批购买,产销两旺。(李晶 卢启武)
板蔡鱼生节
2011年4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是城厢镇东安村板蔡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鱼生节。板蔡屯祖先于明朝嘉靖十年(1530年)从福建到该屯落脚,或许是骨子里仍残留着沿海人的鱼腥味,食鱼的天性促使他的子孙依着原始的农具和蛮力,在村角、山脚、田边,镐刨、锹撬、锄挖、肩挑膀扛筑堤拦水,为后代留下大大小小几十口方塘。不知是哪一年哪一位先人立下规矩,每年中秋节的前一天八月十
四日,定为板蔡屯的鱼生节,宴请嫁出去的姑娘。鱼生节就世世代代沿承至今。是日,无论穷富,家家户户下塘捕鱼,做生榨粉招待八方来客,嫁出去的姑奶姑娘及诸亲朋好友拖儿带女,都赶场似的到板蔡作客,先前作客礼物是一筒月饼(四个为一筒)。有时也有不速之客,朋友的朋友、亲戚的亲戚拽来的,来的即是客,都待为座上宾。先前宴席为全鱼宴,鱼生为主,辅以炒鱼片、鱼头汤、剁鱼骨等。板蔡鱼生片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鱼肉骨分离后,用干布吸去鱼血,切片,盛放大盘内,撒上姜丝、椒葛叶、炒芝麻、蒜头、糖醋、花生油等佐料,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鱼骨头剁碎炒干也撒上,搅匀,装碟上席。先前制作鱼生的活鱼都是该屯鱼塘自养的草鱼、鲢鱼等,一年一捕,味道十分鲜美,令人回味无穷。(蔡志杰)
母王节(鸟王节)
2013年7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传说很久以前,动物都有自己的大王,那时鸟类的大王是一只母的,鸟类都称它为“母王”。鸟母王通情达理,乐于助人,每当人类有困难的时候,它总是想方设法帮忙。当时有个天王,专门管辖天下,有一年,天王故意刁难天下的百姓,从年初到年尾没给下过一场雨,旱情严重,人们苦不堪言,挣扎在死亡线上。鸟母王于心不忍,就去请求天王降旨下雨,以救天下苍生。天王却说:“你们鸟类反正不缺水喝,何必操这份心呢?”鸟母王说:“我不能只顾自己吃饱而眼看着人类受苦。如果能够的话,我愿意把我吃的水都让给人类。”天王大怒:“你愿意替他们去死吗?”鸟母王说:“如果我死了以后就能救众生,那就让我死去吧。”于是天王下令连降七天大雨,从此天下的人们又能耕田种地安居乐业了。但是,鸟王却因连日下大雨,无法飞去觅食而饿死了。鸟王于农历七月十八日死去,葬礼定于二十日举行。在乔建一带流传歌谣:“十八母王死,十九拿抬杠,二十葬母王。”意思是说农历七月十八那天母王死去,十九日人们准备埋葬物品,二十日给母王下葬。当地人说,七月二十日母王下葬日,必下滂沱大雨,而且少见鸟雀,因为它们都参加母王的葬礼去了。偶尔见到的一两只,也都是悲泣声声,羽毛稀疏,据说是抬母王的灵柩和过于悲伤所至。人们为了纪念鸟王的功德,把农历七月二十日母王下葬那天定为“母王节”。这一天,乔建镇一带家家户户蒸制米粉,以祭奠母王。(李晶 陈德建)
更丹屯女织
2013年7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据说,南圩镇四联村更丹屯的“女织”技艺师承黄道婆。黄道婆,又叫黄婆,生于1245年的南宋末年间,因为生活所逼,黄道婆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纱织布到深夜,担负着繁重的劳动,因不堪忍受残酷虐待出逃至纺织业发达的海南岛崖州。其间,凭借自己的聪慧天资、虚心好学和吃苦耐劳精神,在与海南人民的共同劳动生活中,黄道婆熟练掌握棉纺和织布技
术,成为技术精湛的纺织能手。中年之后的黄道婆,思乡情切,在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7),带着自己心爱的踏车、椎弓等纺织工具,踏上归家的路途。返乡后,她毫无保留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家乡的姐妹,纺织技术因此传到更丹屯,流传至今。更丹屯“女织”技艺包括三道工序:一是绞棉花。目的是把棉籽与棉絮分开,绞出的棉絮俗称“棉瓢子”。二是弹棉花。操作时,竹篾铺在门板上,放上棉花,身背弓弦,弯腰使弦紧贴棉花,右手持榔头弹打弓弦,弓弦的跳动使棉花蓬松起来,弹好后就用竹篾将棉花卷成一简。三是纺线织布。整套工序繁杂,稍不小心,纺线织布就前功尽弃。如今,更丹屯纺织的棉布主要用于祭奠活动等领域。(李晶 陆增勇 卢启武)
雁江炮狮
2013年7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每年过大年,从初一至初三及初十上灯节,雁江镇各村屯都有舞炮狮庆祝的传统习俗。雁江镇舞炮狮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年历史。炮狮由狮头、狮身、狮尾三部分组成。狮头,先用竹篾编扎成形然后用纸糊,再请画师画彩涂漆。狮身,大多数用花纹红布系到狮头而成。狮尾,用染红的黄麻捆扎成把。舞炮狮前先把炮狮拿到文武庙参拜,让菩萨给炮狮点睛开目。舞炮狮由两人组成,一人舞狮头,一人摇狮尾,同时抖牵狮身互相配合舞动。每个舞狮团队包括彩灯彩旗队、锣鼓唢呐奏乐队、面具面傩功夫武行队、光棒赤身戏逗花炮硝筒浪人队共4个队人员。浪人队个个身强力壮,气势孔武有力,一路高呼新年大吉,大烧大发,添丁发财的祝语。寒冬腊月无惊雷,炮狮舞起千村醒。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舞狮盛况,各家各户都动员自己的亲戚朋友前来参加制作烟花硝筒,也有专门到外地购置舞炮狮专门的鞭炮。(李晶 成志汉 陆增勇)
春牛舞
2013年7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春牛舞起源于清朝光绪二年(1874年),据说是从广西贺县(今贺州市)传入隆安县境内,主要流传于城厢镇的振东、小林、敏阳等地,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春牛舞是以打击乐为伴奏乐的民间舞蹈,乡土气息十分浓郁。表演时一般由三个演员扮舞,用小锣伴奏,主要道具有“春牛”、“犁”,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一人扮演农夫。春牛舞表演时,农夫跟在“春牛”后面,做犁田动作,
边舞边唱山歌祝贺(有独唱、对唱)。每逢春节,初一至元宵期间,村民们或在农家小院,或在村边广场演出,祝福人们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李晶 陆增勇 余喜录)
(编辑:张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