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那文化”
“那文化”概念由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学者王明富提出,指的是以壮语水田“那”为中心的文化圈。这一区域有众多以“那”字开头的地名,范围包括中国的广西、广东、海南、云南以及越南北部、老挝、缅甸、泰国和印度的阿萨姆邦。“那文化”圈以稻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有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存。隆安县是壮族聚居县,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有专家提出,隆安县是“那文化”圈的中心,即“那文化之都”,县域内“那文化”的遗存独特而丰富:一是有众多的“那”地名遗存。在坛洛平原“那文化”圈中,隆安是“那”地名最集中的地方,如那桐、那门、那重、那元、那潭、那可等;二是有众多的大石铲遗址。据统计,隆安有10多个大的石铲遗址,它是世界“那文化”圈中大石铲遗址最密集的地方,其中大龙潭石铲遗址是世界最大的大石铲祭祀遗址。作为广西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束腰形大石铲就是出自大龙潭遗址;三是保留了最原生态的农业祖神祭祀民俗。那桐三界神祭祀是最原生态的农业祖神祭祀,祭祀的对象是保佑稻谷丰收的天公、地母和创造了原始农业的人王;四是农历四月初八农具节习俗。著名的那桐“四月初八”农具节习俗,实际上是古老的大石铲祭祀活动的传承,古代骆越人在水稻插秧农事活动结束后,都要举行洗犁耙收存的祭祀仪式,祈求农业祖神赐予丰收;五是添粮增寿习俗。在隆安右江河谷地区,民间有一种把稻米当作寿命象征的习俗,老人床头要放一个寿米缸,老人生病时,女儿要请师公举行一个为老人添粮增寿的仪式,这显然是受稻作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一个古老的习俗;六是以米占卜习俗。即用大米来占卜,在遇到解不开的疑难问题时,请巫婆在一个簸箕上铺上大米,然后请神附身进入痴迷状态,手就会自动扶着筷子在大米上面写出各种符号和文字,再根据写出的符号和文字占卜吉凶,这也是稻作文化的习俗;七是在乔建、那桐等地发现有野生稻。这些古老的习俗和遗址,为隆安县是“那文化”圈中心的定位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成为隆安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5月,隆安县委、政府正式启动了“那文化之都”民族文化品牌打造工程:一是成立隆安县民族文化品牌打造工程领导小组;二是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局、民族局、旅游局等部门协作,深入各乡镇开展民族文化调查,重点挖掘“那文化”的根源,包括“那”地名、习俗、古墓、文物、民歌、野生稻等,收集相关图片和资料;三是邀请国内知名民族文化专家和考古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和评估,挖掘“那文化”证据链,先后有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梁廷望,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广西著名民族文化研究专家、南宁市潮汐风文化传播公司总顾问谢寿球等前来考察评估;四是出资委托著名策划公司策划、打造“那文化之都”品牌;五是进行“那文化”标志设计;六是申请注册隆安县“中国骆越稻作(那)文化”商标等。目前,基础调查工作和专家评估论证已取得阶段性进展,“那文化之都”策划及“那文化”标志设计正在进行中。(以上文字来自:隆安县民族局、市民委文教科 )
图为隆安田园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