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志(1986 ~ 2006)概述
隆安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南,右江下游两岸。地处东经107°21'~108°6'、北纬22°51'~23°21'之间。东邻武鸣县和西乡塘区,南连崇左市江州区和扶绥县,西接大新县和天等县,北与平果县接壤。东西最大横距77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6公里,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占45.75%,土岭占33.11%,平原占21.14%。地势东西高,中部低,两边向中部倾斜。西部除西大明山为中低山地貌外,其余大部分属低山岩溶峰丛、峰林地貌;中部右江两岸地势较低,丘陵起伏,台地与冲积、溶蚀平原相互交织;东部原敏阳乡以西为低山地貌,以东为发育低山峰丛槽谷地貌。全县海拔高度500米以上的山丘有150多座,有右江、渌水江、罗兴江、丁当河等22条地表河和18条地下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21.8℃,年均降雨量1240.8毫米,年均无霜期343天,年均日照时数1528.4小时,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甘蔗、木薯、花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
隆安置县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由皇帝赐名,意为帝业隆盛、社稷安宁。1958年12月,隆安县与武鸣县合并称武隆县。1959年5月10日,恢复隆安县建制,属南宁专区(1970年改称南宁地区)。2003年6月27日划归南宁市管辖。2006年辖城厢、南圩、雁江、那桐、乔建、丁当6个镇和布泉、都结、屏山、古潭4个乡,118个村民委员会、1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240个自然村(屯),2441个村民小组,91955户,378381人,其中农业人口338654人。有壮、汉、瑶、回、苗、满、侗、仫佬、毛南、京、黎、土家、彝、蒙古等14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96.39%。县治城厢镇,距南宁市中心(南宁百货大楼)公路里程88公里,南(宁)昆(明)铁路、南宁至百色二级公路及右江航道过境,水陆交通便利,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县城古城垣形似蝴蝶,素有“蝶城”之称。2006年城区面积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多人。
县境内蕴藏煤、水晶、磷、石膏、粘土等非金属矿和钨、铋、铅、锌、锑、金、银、钛等金属矿,已开采煤、粘土、锑、金、银、钛等矿种。地处古潭乡境内的凤凰山银矿储量位居全国第三,是全国四大独立银矿之一。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39631千瓦,可装机容量55台∕101805千瓦,已建水电站7处,装机容量26台∕81275千瓦。主要旅游景区(点)有龙虎山自然保护区、渌水江漂流、峨山旅游区、榜山文塔等。其中,龙虎山自然保护区为广西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综合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景区内有药用植物71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3000多只;渌水江漂流线全长6.8公里,水位落差大,最高落差4.5米。地方特产有板栗、荔枝、龙眼、香蕉等。其中板栗为广西三大板栗生产基地之一,2002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优质板栗产品”,2006年隆安县获“中国板栗之乡”称号。
1986~2006年,隆安人民在中共隆安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下,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全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国内生产总值1987年为9573万元,1990年为10353万元,1995年为34933万元(1990年不变价),2000年为55151万元(1990年不变价),2006年达217966万元(当年价)。2006年隆安县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2005年度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农业是隆安县地方经济的基础。1986~2006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糖蔗和水果生产,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三田”(吨粮田、吨糖田、万元田)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克服频繁旱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29710吨,比1986年增长37.67%;糖蔗总产量882530吨,增长5.6倍;水果总产量108866吨,增长10.09倍;年末果园面积7783公顷,增长8.03倍;出栏生猪307598头、家禽242.38万羽,分别增长3.17倍和2.28倍;水产品总产量10110吨,增长12.36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006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91年增长2.94倍(注:2006年农业总产值为1990年不变价,而1986年为1980年不变价,不可比,因此与1991年相比)。1991年12月,隆安县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消灭宜林荒山达标县”称号。1995年森林覆盖率38.23%,绿化工作通过自治区达标验收。1996年,隆安被列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试点县,中共隆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九五”期间全县山区综合开发7333.33公顷高效优质经济果木林的总规划,主要种植龙眼、八角、酸梅、竹子等。经过连年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2006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64%。1997年开始实施地头水柜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到2005年共投入资金13029.36万元,兴建地头水柜12454座,总容量162.9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519.98公顷。1998年年底开始实施退耕还林,2006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800公顷。2004年1月丁当电灌站发生全国首例对外公布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县人民政府迅速发布封锁令,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出动紧急应急分队对疫点、疫区内的病禽和所有存栏家禽全部予以捕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此次疫情使全县养殖业损失很大。疫情解除后,县人民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广西凤翔家禽有限责任公司在丁当镇开展“公司+基地+农户”的规模养殖模式,使全县的家禽饲养量很快恢复增长,“叮当鸡”成为隆安县的一个品牌产品,闻名区内外。
随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县内出现了较有名的农业企业——金穗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宋氏花木公司。创建于1996年的金穗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现代农业园经营面积867公顷,运用机械化的耕作方法和现代化的喷灌设施,实施“高投入+良种+良法=高效益”的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模式,规模连片种植香蕉、甘蔗、木薯、西瓜等农作物。公司主打的“绿水江”牌香蕉打入了日本市场。宋氏花木公司经营面积87公顷,固定资产1500多万元,员工60多人,种有绿化工程所需各种苗木100多种,为市政、公路绿化等提供各种优质花草苗木。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1986年全县有制糖、机械、化工、建材、玻璃、食品加工、电力、采矿、印刷等工业企业73家,工业总产值3773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1.88%。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40家,总产值302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28%。1990年县内年产值百万元的工业企业有3家,百万元利润的有1家,工业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仍很低。90年代初期,异地扩建的县水泥厂和新建的南圩糖厂、县林化厂成为骨干企业,增强了地方工业的发展后劲,“八五”时期全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41%。“九五”时期县内国有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加大企业改革调整力度,全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28%。2000年后,通过租赁、合资、联营、股份制、出售产权等形式,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构成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合资、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以制糖、建材、矿山开采冶炼、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产业得到发展壮大,“十五”时期全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18%。2003/2004年榨季,隆安南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南圩、那桐糖厂生产的嘉圩、蝶花牌白砂糖分别获广西轻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产品质量优秀、优良奖和国家轻工业甘蔗糖业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产品质量优秀奖。2006年3月,作为广西西电东送工程之一的金鸡滩水电站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是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075家,工业总产值131754万元(当年价),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7.98%,所占比重比1986年增16.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1家,工业总产值7442万元,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65%,所占比重比1986年下降74.63个百分点。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工业总产值105431万元,利税总额15207万元。
国有、集体商业市场份额下降,个体商业迅猛发展。1988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106万元,其中商业零售额7276万元,全民所有制商业占33.73%、集体所有制商业占46.14%、个体商业占20.13%。20世纪90年代,国有商业企业经过经营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2000年后,县五金公司、百货公司、饮食服务公司、糖业烟酒公司等国有商业企业因欠货款或银行贷款被法院拍卖门面而失去经营场地,职工全部下岗,自谋生路。与此相反,个体商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增长,经营户数由1986年的2198户增加到2006年的5154户。200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859万元,比1988年增长4.33倍。其中,国有经济零售额1085万元,占市场份额2.01%,比1988年下降31.72个百分点;集体经济零售额371万元,占市场份额0.69%,比1988年下降45.45个百分点;私营经济零售额1200万元,占市场份额2.23%;个体经济零售额41764万元,占市场份额77.54%,比1988年增长57.41个百分点;股份经济零售额9439万元,占市场份额17.53%。
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居民生活不断改善。1986年一般预算收入980万元,1990年为2028万元,1995年为6115万元,2000年为9070万元,2006年达15666万元,是1986年的14.99倍。随着经济建设及其他方面的需要,财政支出亦逐年加大,致使1986~2000年连年财政赤字,2001年后,加强预算内外综合管理并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县内城乡居民生活随着收入增长而日益改善。2006年,全县职工年人均工资13623元,比1986年增长11.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453元,增长8.85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2168万元,增长89.35倍。城镇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农村居民生活总体上超过温饱线。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1985年,县城有大小街道8条,总长4242米,街道面积39884平方米。同年10月征地2.08公顷开发国泰正街南端街道。1988年,向镇中路、邕隆路、黄李路等新区安排新建10个机关单位办公住宿楼和87户142间居民私房。1991年6月,自治区下文批准隆安县城总体规划。1992年,结合南昆铁路隆安火车站与右江航道隆安港的配套建设,在城北征地6.57公顷开发建设新区。1994年完成火车站小区一、二、三号街的开发,3条街道总长861米,路面各宽30米。1996年开发隆南大道县城段城南开发区,街道两边开发建设私宅180间及县水厂、工商局等单位办公住宅楼。1997年,修编《隆安县城1997~2020年总体规划》,同时开发建设城小小区、县政府后院商住区和县人民武装部临街商住区。1999年5月动工建设县城新农贸市场及右江经济住宅区。2000年11月23日,占地1.47公顷、总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可容纳600个经营摊点的隆安商城正式开业。2001年3月,县城城东商住区动工兴建,项目占地12.47公顷,其中蝶城文化广场占地2公顷、县行政中心办公区用地2公顷、宣传文化中心用地3335平方米。2002年后,结合广西第五届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活动,市政建设侧重于旧城改造、街道路面改造及亮化、绿化工程建设。2004年11月,投资2500万元的旧城改造一期工程——县城中心商业街竣工投入使用。2005年8月开工建设江堤路(城北段)。新增绿地面积2万平方米。城区楼房林立,街道宽敞,路灯明亮,绿树成荫,城市品位不断提升,获“南珠杯”C类县特等奖。2006年,县城有街道45条,总长21公里,道路面积50.71万平方米(人行道24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000盏;建成区绿地面积207.87公顷,绿化覆盖率30.5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48平方米。在县城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各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圩镇建设也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发展,南圩、那桐、古潭、屏山、乔建、丁当、雁江、都结、布泉等乡镇改建或扩建了集贸市场,并建成以集贸市场为中心的商住区,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繁荣发展。
扶贫工作力度加强,交通通信迅猛发展。除利用扶贫资金扶持农民发展种养外,1986~1988年利用粮棉布以工代赈资金修建公路13条119.83公里,解决38个村公所、97个村委会、129个自然屯8192户42580人的交通问题。1993年全县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下,人均口粮200公斤以下)7.86万人,比1985年下降59.15%。1994~1997年投入资金671万元,修建乡村公路29条248公里,全县128个行政村中有100个通了汽车。1998年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扶贫工作先进县”称号。同年下半年实施村级公路建设大会战,至1999年底,共投资1884.56万元建成村级公路26条237.7公里,解决26个行政村258个自然屯10190户53051人的交通问题。行政村通车率由78.13%提高到98.44%。2000年后,交通、扶贫等部门利用各种项目资金,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所有行政村全部通车,一些村屯还修建了水泥路或柏油路。2004年,投资1517.48万元,完成隆安至敏阳、杨湾至布泉油路建设,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电信方面,1993年12月开通县城、南圩程控电话,结束了“摇把子”电话的历史。1994年6月开通无线寻呼“BP机”127自动寻呼台,12月开通县城移动电话基站。1995年投资950多万元,铺设光缆179公里,全县所有乡镇开通了程控电话。1996年全县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分别为4069户和417户,到1999年分别达到7778户和1790户。此后,寻呼机(BP机)逐渐被淘汰,固定电话逐步增加,移动电话(手机)迅猛发展,2006年全县固定电话用户41661户,移动电话用户95917户(移动公司用户74917户、联通公司用户21000户)。互联网用户也逐年增多,2002年用户130户,2006年用户为3431户。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86年全县普及初等教育。1988~1989年全县通过各种渠道集资388.97万元抢修中小学危房,至1990年已全部拆除严重危房,并修复一般危房34466平方米,回建和新建校舍21337平方米。1991年开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1994年起,全面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简称“普九”)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教研教育活动,增加教育投入,校园建设和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97年底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的评优验收,2003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2005年6月“普九”工作提前3年通过自治区级达标验收。2006年,全县有小学129所、教学点46个,在校学生2207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74%,小学生年辍学率0.07%;初中19所,在校学生19719人,初中生年辍学率1.88%;高中5所,在校学生5426人;幼儿园39所,入园入班幼儿8031人。有公办教师3137人。
科技事业不断推进。1986~2006年,县各级科技主管部门、技术业务单位和广大科技人员大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组织技术攻关,实施各项科技计划,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推动全县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杂交水稻制种高产攻关试验”、“隆安县千年桐无性系比较试验”、“微机地磅称重及农户结算管理系统”、“隆安县板栗低产林增产技术开发”、5T-185型玉米脱粒机、“以砂仁为主的新型保健饮料技术开发”、“五万亩农田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开发”、“广西糖业加工降低成本综合技术推广”、“慢性梨状肌综合症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手摇式简易下肢多关节功能康复器研制及临床应用”等科研项目获南宁地区科技进步奖或自治区科研成果奖。2006年古潭乡、丁当镇获“广西科技进步先进镇(乡)”称号。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1986~2006年,县内歌舞厅、卡拉OK厅、桌球室、电子游戏室、录像放映室、音像制品经营店、文印室、书籍报刊经营点、“网吧”等互联网服务营业所、娱乐场、剧场等文化娱乐场所(设施)不断增加,县文化部门坚持“一手抓扫黄一手抓繁荣”,整顿文化市场,净化社会环境。县直单位和各乡镇每年都在各种节日开展各种文艺会演、节日游园、山歌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占领城乡阵地。全县业余文艺团队由24个增至119个(含舞龙舞狮队),文艺创作队伍由150人发展到220人。共有120篇(首)文学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在地、市级以上展出(演)并获奖的文艺作品有136个(幅、部)。1986年县城建立调频广播发射台和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991年建立有线电视站,次年春节终端入户1000户,传送节目8套。1998年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至2000年,除未通电的行政村外,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全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6.2%和85.3%。2006年11月启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当年共转换3600户,传送节目由30套增至60多套。图书发行与馆藏阅览、档案管理、文物保护、党史资料征集、地方志编修等各项文化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体育事业硕果累累。1987年,都结乡因村村寨寨建有篮球场,经常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被评为自治区先进体育之乡。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县内群众体育锻炼项目以气功、门球、篮球、散步、晨跑为主,21世纪初开始兴起气排球项目,参与人数逐年增多。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日益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加。许多单位因地制宜在大院内建起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健身房、气排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鼓励职工进行身体锻炼。2002年全县有篮球场62个、乒乓球室5间、门球场3个、足球场(田径场)2个、游泳池2个、举重练习房1间。2003年因县城旧城改造,县文化体育局管理的1个灯光球场、2个游泳池、1座举重训练房等体育场地被拆除。同年,县政府在蝶城文化广场两侧安装健身器材 72件。2005年在县宣传文化中心东南面兴建灯光球场。1986~2006年,县业余体校运动员参加自治区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金牌52枚、银牌50枚、铜牌40枚。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1987年,县卫生部门全面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承包,奖惩分明,同时全面推行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同年成立县肝炎防治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研究机构合作,至1992年完成的“广西隆安乙肝疫苗免疫模式研究”达到国际科研水平。1992年初级卫生保健基本达标。1998年2月,隆安县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初级卫生保健普及阶段先进县。1986~2006年,白喉无病例发生,百日咳自1990年起再无病例发生,脊髓灰质炎患病7例,其他各种儿童可免疫性疾病也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2个,从业人员1179人,设病床627张,全年门诊诊疗645889人次,住院治疗19643人次;住院病人好转治愈率97.65%,死亡率0.12%。
计划生育任务达标。1988年6月1日起实行凭证生育。县人民政府先后颁布《关于贯彻执行自治区计划生育条例的若干规定》、《关于贯彻执行自治区计划生育条例的补充规定》、《关于依法加强计划生育管理的决定》,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各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工作网络。1995~1997年全县计划生育率连续3年达到91%以上,1998~2004年全县计划生育率均达86%以上,出生人口逐年下降。2006年与1986年相比,全县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多胎率分别从1986年的22.14‰、16.48‰、24.46%下降到2006年的11.86‰、9.70‰和5.87%,计划生育率从68.2%上升到80.82%。1990~1994年,隆安县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全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1994~2003年连续10年获自治区计划生育工作达标县称号。2004年被南宁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二等奖。2005~2006年连续两年被南宁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等奖。
纵观隆安县21年的发展历程,成绩是显著的,但与南宁市各县(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经济总量小,增长的后劲不足;工业经济还比较薄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农民增收渠道还比较狭窄,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市场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增长乏力;财税收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目前,中共隆安县委、县人民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开放立县、农业稳县、科教兴县、项目旺县、工业强县”的总体工作思路,以优化投资环境、强化项目建设、壮大非公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步伐,隆安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