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谢日万率自治区“那”文化(稻作文化)研究课题组深入我县娅怀洞遗址考察。
在娅怀洞遗址现场,课题组听取了有关娅怀洞遗址发掘的情况汇报。据介绍,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对隆安娅怀洞遗址进行了三个年度的连续发掘,发掘出土了一个年代距今16000多年的完整人类头骨化石,发现了年代距今16000多年前的疑似水稻植硅体,以及两处史前人类用火遗迹。目前世界上考古发现最早的稻类遗存为1万多年前,而娅怀洞遗址发现的水稻年代更为久远。此外,还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陶片、骨器、蚌器等文化遗物等。
课题组专家考察娅怀洞遗址
随后,课题组一行来到县城出土文物临时存放处参观文物考古标本,并就文物考古标本的研究及学术价值进行深入交流。
通过实地考察及听取汇报,课题组一行对娅怀洞遗址发掘取得的重大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娅怀洞遗址发掘具有非常重大的学术价值,遗址文化内涵丰富,遗物众多,丰富的文化遗存及独特的文化面貌,对于研究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更新世晚期人类行为及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大量出土的、年代距今1万年至5万年的文化遗存填补了右江流域史前文化缺失,进一步完善了广西史前文化序列,对于研究晚更新世晚期早期现代人群的多样性、人群的迁徙与交流以及本土民族(壮族)的起源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对复原古环境、探讨史前时期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娅怀洞遗址发掘的重大成果已经具备了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
课题组专家参观文物考古标本
课题组同时希望我县进一步加强对娅怀洞遗址的管理和保护,并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争取早日完成娅怀洞遗址“国宝”级文物评定。(文/图 陆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