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静斋(1904~1930),字器之,又名沈维干、沈维汉,安徽省宿县东二卜张家村人。
1923年在吴淞中国公学读书,往返上海期间,结识了高语罕、王若飞等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冬,在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主张的号召下,沈静斋满腔热忱奔赴广东佛山组织工人运动,先后介绍10多名同乡同学报考黄埔军校第六期。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沈静斋被捕关在南石头监狱。家人筹集1000块大洋,在中共组织的营救下,取保出狱,经香港辗转回到江西中央苏区。1929年奉中共中央派遣到广西,参加左右江革命武装起义,出任红七军第一纵队委员会委员、纵队政治部主任。
1930年1月,沈静斋和纵队司令李谦一起率领红军两度占据右江革命根据地前哨阵地隆安县城,并协助建立隆安县革命委员会和农民赤卫队。新桂系军阀李宗仁命3个团和1个独立营共5000多人,开赴隆安阻击红军。2月4日下午3时许,阻击与反阻击大战在隆安县城打响。纵队司令李谦上前线督阵,不幸左臂受伤下了火线,沈静斋负起全责指挥战斗。红军以不足2个营(500人)的兵力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激战一昼夜,重创了敌人。5~6日,李明瑞、张云逸、韦拔群先后率领1000多人增援,在城西、城西北高地一带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惨烈的争夺战,双方兵力损失严重。由于民团卡住西兴村(今西宁村)的右江河段,从平马驶来的军需驳船无法开抵县城,红军的粮食、弹药不济,7日上午9时开始有计划撤退。守城的沈静斋命令第一营长何莽率部队先撤,自己带领20多名战士留在城内作掩护,10时许才率队从城北门突围,冲到花宋屯,本想沿右江西岸撤到下颜(今雁江)跟上大部队,但花宋屯背后的高地已被国民党军占领,切断了退路,突围部队最后被冲散。沈静斋孤身游到右江东岸,在花吴屯被民团所俘。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三),被国民党隆安县长王晓东杀害于城西那派地(今县人民武装部招待所门前木棉树处)。
长期以来,人们并不知晓沈静斋为何地人。1959年兴建的隆安县革命烈士陵园墓碑上,将其籍贯镌刻为“浙江省人”。20世纪90年代初,广西军区政治部派遣张付华四处查访,在安徽省宿县找到了烈士的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