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年为首。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最隆重、最普遍受人喜爱的当数春节了。隆安壮族与全国各地各民族一样,也欢度这个喜庆的节日。
节前准备
腊月二十三刚过,春节浓浓的气息就迎面扑来了。家庭主妇们摘来青青的龙眼枝,绑缚在竹竿的顶端,用它清扫瓦底和墙上的灰尘、蜘蛛网,让全家过一个干干静静、清清爽爽的新年,同时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庭,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除夕日,也就是旧年的最后一天,人们开始忙着张贴春联,迎接新年的到来。当一幅幅大红的对联贴满了大门、侧门、厨房门,节日的气氛愈显得浓郁——春色春光春似海,福天福地福如山。桃红似锦春光艳,柳暗如烟燕语新。
东风得意万里河山花似锦,政策归心千村老幼面生春。
这一天,人们还贴门神,挂年画。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他们是上古时候的俩兄弟,住在度朔山上。每天早上,他们都在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于驱鬼辟邪,后来,桃木板改成了纸作的,门神也变得五花八门起来,诸如关羽张飞、秦叔宝尉迟恭等等。
年画则从“门神”中派生而来,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产生了诸如《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财神到》、《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爱美的年轻人还把明星照挂在厅堂或卧室里,节日里的壮乡因而更显得靓丽、祥瑞。
大年夜
除夕晚,人们烧香焚纸钱,祭祀祖先完毕,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全家人欢聚在堂屋中央,开始享受丰盛的晚餐。晚宴结束时,碟中要留有许多的菜肴,一则因为大年初一不能杀生,这些“剩菜”要充当初一全天的膳食;年夜饭吃鱼代表年年有余,另外,碟中留有剩菜,寓意吃不尽,喝不完,年年丰收有余粮。
除夕晚饭后,已时近黄昏。这时,小孩子们更加活跃了,他们在按大人们的吩咐去求畜禽呢。
先点好一根香,手拿一只空鸡笼(猪笼、鸭笼亦可),往村外的冬闲田里走去。到了田里,屏住呼吸,把香插在地上,并默念:“土地爷、公祖母祖保我来年六畜兴旺”,然后就一声声“呓呓”、“嘎嘎”、“咯咯”地召唤猪、鸡、鸭,随即屏住呼吸急急往鸡笼里装“猪鸡鸭”(泥块),直到憋不住气为止。人人欣欣然把“猪鸡鸭”扛回家,放到鸡棚或猪栏角落里,求畜禽活动便告结束。
春节期间,壮人对祖先的敬祀特别殷勤,从除夕到正月十五,香火绵绵,供品丰富,特别是在除夕之夜,要为祖先换炉灰。
除夕晚,吃过晚饭后,家中男主人要烧好一堆稻草灰,把神龛上香炉里的旧炉灰倒在一张白纱纸上扎好,立即填上刚烧好的稻草灰,放回神龛上,点上几柱香,并摆上粽粑、糖饼、水果、甘蔗、酒、香烟等供品,然后把白纱纸里的旧炉灰拿到村旁的树杈上挂起来。这里的人们认为,三代以内的先人还暂寄在家里,而神龛和香炉就是他们的居所,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他们的“驻地”也应该除旧更新。
当一切准备停当,一家人便围坐在火塘边守岁。在这“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的特殊时辰里,人们一边啖食瓜果点心,品尝甜饮香茗,一边盘点今年的得失,设想新一年的希望。零点未到,不知寨里哪个角落“噼噼啪啪,嘭!”、“噼噼啪啪,嘭!”地响起了爆竹声,这一下可乱了众人的方寸,大家惟恐落后失去好运,也顾不上时辰未到,便手忙脚乱地点燃吊在自家阳台、屋檐下的鞭炮。当零点钟声敲响时,村村寨寨早已是万家鞭炮齐鸣,笼罩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炮竹声中。空气里充满了呛人的火药味,往日宁静的山村僻壤顿时沸腾起来,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村村寨寨都通了电,电视纷纷“飞”入寻常百姓家,壮乡的守岁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赏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年轻人守岁的首选。人们听着赵忠祥那温和、雄浑而带有磁质的声音,欣赏宋祖英清脆悦耳似百灵鸣啼般的歌声,又被赵本山、黄宏的小品逗得捧腹大笑,壮家人的心与北京贴得更近,眼光也更加开阔了。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天刚破晓,主妇们即忙着挑起水桶去河边汲新水,以淘取一年的吉利,回来时还摘来几束龙眼叶,插在大门两侧,翠绿的树叶映着大红的对联,更显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这一天最“忙”的,要数丁当镇街上的小孩子们了,他们早早地起床,也顾不上吃早餐,就挨家挨户向街坊上的大人们拜年,他们的口齿都很伶俐,一连说出“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一路大发”、“万事如意”等吉祥的祝词,在得到大人的压岁钱之后,他们才笑嘻嘻地跑开。
屏山一带的大人们则忙着到果园里“干活”。他们拿着刀和纸钱,在自家的果树上逐棵砍上一刀,口中念念有词:“今年你结果不结果?今年不结果,明年砍掉你。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念毕,喷上一口水,贴上红纸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