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芒那节"(稻神节)是隆安县一个独具文化特色的民间节庆, 这一节日来源于壮族先民古骆越人的稻神祭活动,它也是稻神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隆安当地,流传着"芒那节"起源的传说:远古壮族先民以野果为生,常常食不果腹。娅王就给人们送来了黄澄澄的稻种,并教会人们种植和收割水稻的技术。为了感谢娅王,人们把娅王尊为"稻神",有部分地方尊为"大王",还为她立了大王庙,并将她的生日六月初六作为水稻的诞生日,每年在这一天进行祭祀。农历六月,水稻抽穗扬花,是一年是否丰收的重要关头,相传,这一天必须祭祀稻神,否则,十几天后,水稻就会出现空实,不"勾头"结穗。因此,"芒那节"寄托着农民对风调雨顺和丰收的期待,是当地一年中十分重要的节日。
壮族"芒那节",是桂西南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为内容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动,含有历史、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据称,"芒那节"萌芽于新石器时代隆安大龙潭的石铲祭祀活动,与石铲祭祀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大石铲是壮族古稻作文化的标志性文物,原先是一种稻作生产工具,后演变成一种祭祀礼器。"芒那节"是"那"文化的组成部分,而"那"文化就是指稻作文化。因为,在壮语中,"芒""那"分别是"神"和"水田""水稻"之意,"芒那节"即稻神节。《布洛陀经诗》、流行于右江的嘹歌《猜谜歌》《隆安县志》《武鸣县志》以及《平果县志》中,都有关于壮族芒那节的记载,说明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范围非常广泛。隆安县乔建镇鹭鹚村96岁的李美杏老太太说:小时候,她就看到其祖父母每逢六月初六便到庙里和田头去举行祭拜稻神仪式,而且这个活动至今不断。"芒那节"以广西西南部的隆安县为中心,波及左右江三角洲地带,东起金陵、坛洛,南起扶绥县的中东、昌平、黎渠,西北至田东、田阳、平果、武鸣等县乡镇。祭祀最为集中的是隆安县的那桐、乔建、丁当、南圩等乡镇。渌水江、罗兴江、右江这三江会合处的罗兴、鹭鹚、博浪、儒浩、廷罗等村屯是隆安县壮族芒那节的中心区。
"芒那节"这天,各村的各家各户都要举行祭稻神祈丰收活动,并且广邀亲朋好友前来作客,活动场面既热闹又隆重。这一主祭祀活动的地方是大石铲祭祀遗址密布的博浪、儒浩等村屯。稻神祭根植于大石铲祭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隆安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稻神祭"活动主祭区的博浪村群众在"鸟田"遗址举行传统的稻神祭仪式,由各家在自己的田块里插上茅草标并举行祭稻神仪式、师公班师公则在大祭坛演示传统的请稻神、招稻魂、驱田鬼仪式,"稻神祭"活动以其当地原生态的"那"文化祭祀习俗遗存表演让现场游客对神秘的隆安县"那"文化稻神祭叹为观止。而在该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小学舞台上表演传统的"那"文化遗产壮族骆垌舞与"娅王赐福"舞表演,以及天琴、葫芦丝等骆越古乐器演奏及民歌演唱,更是让慕名而来的游客领略到了原汁原味的古典"那"文化艺术。
"芒那节"除了求雨,完整的壮族"芒那节"活动还包括"祭农具",六月初六"招稻魂""驱田鬼""请娅王"、七月廿"祭姆王"等六大活动内容。整个祭祀活动,以六月初六的"招稻魂""驱田鬼""请娅王"等三个仪式最为热烈和隆重,它是整个壮族"芒那节"的核心。一系列稻作祭祀活动,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至七月廿日结束。
近年来,"芒那节"期间,除了举办传统的祭祀活动,还增加了"百家宴"活动。六月初六,主要的祭祀仪式结束后,全村上下拖家带口来,参加百家宴。百家宴上,芦笙、竹笛、天琴合奏齐鸣,为宴会增添了许多欢乐和谐的气氛。酒足饭饱后,人们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由村民集资请来的各种文艺团体开始表演,以粤剧、壮剧、舞狮和山歌对唱为主,还有猜谜语、打篮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在那桐镇,四月初八除了"求雨"和"祭农具"外,还进行农具交易活动,人们不失时机地带来众多的农具在集市易,场面非常红火,年年购销两旺。
隆安壮族"芒那节"伴随着古骆越人的稻作生产、生活而产生,通过历代的农业生产而发展。尤其是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阶段和隆安县决定打造隆安"那"文化品牌以后,"芒那节"更是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得以全面和发扬。其对于研究我国桂西南壮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等也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深远的民族学、民俗学价值。"芒那节"中所表演的师公舞蹈和师公配乐以及服饰,具有完善而独特的艺术价值。
"芒那节"的沿袭和传承以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最为完整,而这一完整沿袭和传承,与雷达的用心与用力是分不开的。雷达,是博浪村壮族芒那节第八代传承人,1965年5月5日出生的他,大专文化,现任博浪村村委会副主任,在家务农,并组织祭祀活动。据壮族芒那节"申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谱"中记载:博浪村壮族芒那节经过了从雷树华、雷英霖、雷向春、雷杨亮、雷桂红、雷昌恩、雷义一至七代后,到了"雷达时代"。而在该县乔建镇鹭鹚村和那桐镇的芒那节,则分别进入了第五代的"陆春庄时代"和第十四代的"卢祥文时代"。壮族芒那节的师公传承人皆出自那桐镇上邓村,至陆汉满,已是第六代,前五代依次为:陆高林、陆树林、陆志宏、李文龙和陆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