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8月至1985年12月
1955年
8月15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大会,部署粮食定产、定购、定销和油料定产、定购工作。
8月23日至25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县城召开,选举产生第一届县人民委员会。
10月,开始对非农业人口实行以人定等定量的粮食计划供应。
11月12日,武鸣县罗贯乡新京屯划归隆安县管辖。
12月,广西第56电影队下放隆安,为全县第一个电影放映队。
同年,全县执行生猪派购政策。
同年引进河北省玉米良种白马牙,亩产比一般常规品种增30%左右。60年代后成为当家品种,经久不衰。1982年全县种植面积仍占春玉米总面积29.8%。
1956年
1月16日至20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部署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至2月底,全县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9.2%。
2月1日至7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贯彻《兵役法》,实行义务兵役制。
2月,南宁经坛洛至隆安的南隆公路动工修建。1958年4月20日通车。
2月,省农业厅荒地局领导陪同苏联专家到隆安县那桐、丁当一带勘察,筹建国营浪湾农场。6月3日正式建场。
4月10日,《隆安农民报》创刊。1958年10月改称《隆安前进报》。1959年初停刊。
4月30日,陆隆乡停农、那隆、三脚、隆北、邓从、那邱等屯划入平果县。
4月,全县推销经济建设公债2.5万元。
5月15日至21日,中共隆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选举产生中共隆安县第一届委员会。
6月1日至1957年1月29日,全县分三批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肃清反革命运动(简称"内部肃反")。
7月25日,邕宁县那龙区业仁乡敢桐坡划归隆安县管辖。
8月1日,隆安县第七区茴梨乡复归镇都县(今天等县)管辖。
8月,隆安县初级中学增设高中部,为全县第一所完全中学。
8月,在杨湾和那桐分别兴办县立第一、第二初级中学。
9月,隆安县第一所幼儿园在县城成立,入园儿童40人。
11月,成立县推行壮文工作委员会,筹建壮文学校。12月17 日正式开学,学员481人。
12月1日至5日,县举行第一次民族民间文艺观摩会演,参加共255人。
12月31日至1957年1月4日,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选举产生县第二届人民委员会。
同年,白马乡第一个安装以木炭为燃料的抽水机抽水灌田。
同年,各乡成立民事调解委员会。
同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全县开展全民性的扫盲运动。
1957年
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隆安县委员会改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隆安县委员会。
6月,改建罗兴公路桥。
8月,公私合营隆安粮食加工厂第一个安装使用碾米机。
12月27日,县直机关开展整风运动。
同年,推销经济建设公债3.6万元。
1958年
2月初,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反右派斗争,9月结束,有76人被划为"右派分子"。
1959年至1962年,分3批给30名"改造好"的"右派"脱帽。1979年,对错划的"右派分子"全部予以改正。
2月10日,撤销区,将84个乡并为24个乡。
2月10日,县委下放1名常委和6名委员担任乡党委书记,下放25名干部到南圩乡五星农业社和百朝乡爱华农业社当社员。
2月25日至26日,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选举产生第三届县人民委员会。
4月28日,县委会在"大跃进"中发布《第二个五年地方工业发展规划》,提出"社社办工
业,平原山区建厂矿"等口号。接着,水泥、化肥、砖瓦、农具、造纸、炼铁、火药、耐火材料、采掘等厂矿纷纷上马。1960年至1962年间,多数厂矿又先后下马。
5月1日,改各圩期3天为10天。此后,对圩期只先后作过7天、3天、5天、7天、5天等多次更改。1980年9月1日,恢复3天的传统圩期。
5月,震东乡板何屯农业社建立农忙食堂。7月底,全县农业社共建集体食堂701个。
6月28日,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提出"一年顶十年,大战下半年,亩产三千斤,秋后上北京"的口号。到会干部大打"擂台",把全县粮食年产计划指标由1.4亿公斤浮夸到6.065亿公斤。会后,全县开展"插红旗"拔白旗"运动,被批判、"拔白旗"的干部共215人。
7月,县农具厂用12千瓦的发电机发电,县直机关部分单位首次用电照明。
8月1日,县委抽调都结、吉隆、陆隆、同乐、銮正、杨湾、乔联、岑隘、白马、丁当、联隆、南圩、乔建、小林等14个乡劳动力8548名,自带伙食、耕牛、农具,无偿支援那桐、那重、雁江、大同、兴阳等5乡夏收夏种。
9月4日,县委组建"隆安人民常胜军",统帅"万斤亩兵团"、"钢铁兵团"、"水利兵团"和"民兵基干兵团"。1960年,大办民兵师达到高潮,全县民兵占总人口的38%。
9月20日,将全县190个高级农业社合并成红旗、红色、东风、先锋、卫星等5个人民公社。
9月,县城开设电影院。
10月2日,县委组织5个钢铁兵团共19526人,赴武鸣锣圩公社大办钢铁,在后方又组织民兵、社员和学校师生共32022人,分赴城厢、灵利、培正、定军、浪湾、那重、黄羌、都结等基地,大砍林木烧木炭炼钢铁。
11月,武鸣县锣圩至隆安县乔建的锣乔公路动工修建。1959年1月1日建成通车。
12月25日,县委农村部部长代表隆安赴北京参加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
会,获国务院奖状一张,当时上报1958年粮食总产量1.125亿公斤,亩产400.15公斤。后经核实,当年粮食总产只有5075.25万公斤。
12月,隆安、武鸣两县合并称武隆县,县治在原武鸣县县城。1959年5月,撤销武隆县,恢复两县建制。
1959年
3月23日,中共武隆县委召开有7798人参加的五级干部会,会期30多天。会议前半段搞"反瞒产斗争",后半段贯彻中共中央1958年11月召开的郑州会议精神。
5月中旬,全县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大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7月25日,大新县屏山、龙咘两公社划归隆安县管辖。9月,龙咘公社改称布泉公社。
8月18日,一天降雨23 l毫米,为隆安县1959年有资料记载以来最大的日降雨量。
10月1日,县城革命烈士陵园落成。
10月上旬,县委召开两级干部会,开展所谓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批斗如实反映情况的屏山公社党委书记和那桐公社党委副书记。反右倾后,大搞粮食核产。该年度粮食统购任务一再加码,征购入库数占总产量的39.35%,统购粮比上年增65.86%,造成农民来年吃粮低标准。至1961 年,全县患浮肿、干瘦等营养性疾病3.8万人,出现非正常死亡3000多人。
10月15日,隆安县衡量改十六两制为十两制。
10月,隆安最大的蓄水灌溉工程--那降中型水库动工修建。1960年4月建成坝首主坝和部分渠道,1976年基本完成配套。
12月,全县抽调2200名民兵参加南宁至百色铁路工程建设。后因铁路工程下马,民兵转到上思县参加兴修那板大型水库工程会战。1961年7月收队回县。
同年,隆安县与武鸣县在武鸣合办治疗麻风病的更昌医院。后全县送124名病人到该院治疗。
同年,北京地质学院生产实习队对隆安县作非正规的区域地质调查,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地层构造资料。
1960年
3月3日至5日,全县首届民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3月,隆安县第一个水电站--巴洋水电站工程开工,装机200千瓦。1964年2月24日竣工运行供电。
4月9日至11日,中共隆安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5月13日至27日,县委集中县、社、大队、生产队干部6640人到县城,进行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新三反"运动,伤害了一些干部。
5月18日,丁当公社森岭大队第九生产队某女社员一胎生3婴(2男1女,后活1男)。
7月29日,县人民委员会分别拨出3万元和5.5万元,作为治疗浮肿、干瘦、小儿营养不良、子宫脱垂、闭经等"五病"和扶助重灾区恢复生产的专款。
10月22日,据统计,全县压缩城镇人口,精简下放,共有干部630人,工人1928人,流散人口、超龄学生、家属保姆等19066人,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
11月,县委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先在城厢公社搞试点。
12月24日,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开展农村整风整社,以肃清五风:"共产"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浮夸风和干部特殊化风。
同年,推广种植广东晚稻良种白壳矮1.5万亩,亩产300~350公斤,比本地常规品种增产10~20%。
1961年
3月14日,县人委拨出40万元,作为纠正一平二调"共产"风的退赔款。
6月30日至7月2日,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选举产生县第四届人民委员会。
9月21日,县委发出通知,强调搞好治病救灾工作。全县设立病号集中治疗点109个,接收治疗的重病号1158人,由国家发给补助营养品。
11月,破获以许汝宽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反革命集团。
11月,贯彻中共中央颁发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六十条》)。
12月,县人民委员会调减全县征粮任务37万公斤。
1962年
1月20日,开放全县小杂粮市场。
1月下旬,大同公社南兴大队都密屯发生火灾,该屯57间房子全被烧毁。
1月,全县完成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调整工作,田地、劳力、耕牛、农具固定到生产队。停办公共食堂,恢复社员自留地及家庭副业。
2月21日,破获以陈天积为首的"救民军"反革命组织。
4月上旬,县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又称七千人会议)精神,总结经验教训,迸一步纠正"五风"错误。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9月,恢复区、乡建制,生产大队改称人民公社(乡),实行乡社合一。
同年,县人民医院装备30毫安X光机1台。
1963年
1月15日,县城气温降至零下0.8摄氏度,是1959年有资料记载以来的极端最低气温。
3月,南圩至天等县龙茗的南龙公路动工兴建。1965年8月竣工通车。
5月17日至31日,县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中南局关于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指示精神,揭开县委的"阶级斗争盖子",帮助常委"洗澡"。
6月27日至30日,古巴留学生参观团13人来百朝公社参观玉米高产垌。
上半年,全县旱情严重,春玉米受早面积占91%,早稻插秧完成计划面积52%,上造粮食减产1069万公斤,为1937年以来最干旱的一年。
10月26日至30日,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选举产生县第五届人民委员会。
11月10日,治疗麻风病的岜发医院在丁当公社动工兴建。1966年1月开始接收病人。
11月12日,县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此后至l983年,共召开5次工代会。
12月17日至26日,县委召开两级干部会,部署开展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2月,县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在那桐中学举行。
同年,自治区文物普查队在博浪、鹭鹚、那门、浪湾、南圩等地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刀、石硾等石器。
同年,古潭、博浪、旧划等5个公社率先安装19台水轮泵灌溉农田。
同年,城厢公社第四生产队试种广东早稻良种珍珠矮1.54亩,亩产390.4公斤,比本地常规种白谷糯亩增79.5公斤。1965年后成为全县当家品种。
1964年
1月,广东潮汕老农18人应邀前来隆安县乔建、那桐、太阳升和百朝等公社传授水稻栽培技术。1968年11月退回。
1月,建立国家与公社合营的乔建板栗场,面积6000亩(后扩种至10231亩)。
2月13日,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韦国清、副主席覃应机来隆安县视察并和县城人民共度春节。
5月29日,中共隆安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因旱情严重,6月1日被迫休会,6月12日至15日继续开会。
同年上半年,在百朝公社培育农大7号、美国13号、双跃3号等玉米亲本良种43亩。1966年,南圩区推广种植玉米杂交种2万亩,亩产比常规品种增34公斤。
6月2日,成立县人口普查办公室,开展第二次人口普查,7月23日工作结束。
8月8日,县城气温升至38.7摄氏度,为1959年以来的极端最高气温。
9月13日,县委抽调干部和农村骨干426人组成"社教"工作队,赴武鸣县进行系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7月收队回县。
11月,抽调800名民兵赴宁明援建0539国防工程。1970年收队回县。
12月10日至30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在自治区党委工作组指导下,解决县、区党委主要干部的"四不清"(政治、经济、组织和思想不清)问题。
1965年
2月6日至12日,国家与公社合营的定元板栗场组织那桐、大藤、方村、中真、定江、马村等公社6000多社员,抢种板栗15936亩,成为全县最大的板栗场。
2月,山西省昔阳县老农2人、江苏省棉农9人,应邀来隆安分别传授玉米、棉花栽培技术。1968年11月结束。
4月,白马变电站工程动工兴建,1966年12月竣工。1967年初西津电网输入隆安县。
6月2日,县贫农下中农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此后至1973年共召开3次贫农下中农代表会。
8月,抽调干部及农村骨干400多人组成"社教"工作队,赴龙州县搞系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6年10月收队回县。
同年,福建省烟农2人,应邀来隆安传授烤烟种植技术。1966年退回。
同年,粮油征购任务实行一定3年不变。
1966年
1月,白马电灌总站工程动工兴建,设计灌溉农田3万亩。1967年3月竣工运行抽水。
6月19日,县委派工作组进驻隆安中学,领导师生搞"文化大革命"。9月1日撤离。
6月,县委在县城举办第一期学习毛主席著作训干班。
7月2日,县委成立"文化革命小组"。
7月24日,全县中小学教职工在县城集中搞“文化大革命”。
7月,三宝、百朝老农各3名,应邀赴龙州、宁明、邕宁、宾阳等县传授玉米栽培技术。
8月,南宁专区隆安氮肥厂动工兴建,设计能力年产合成氨3000吨。1969年5月建成投产。1971年下放隆安。
9月18日、23日和10月1日,隆安县红卫兵和教工代表共160人,先后分三批赴北京,接受毛泽东主席检阅。
12月,各单位纷纷建立"战斗队"、"造反兵团”等群众组织。
1967年
1月下旬,县直机关部分干部自行组织的"革命造反夺权行动委员会"。宣布夺取中共隆安县委会、隆安县人民委员会和各级党政机关的一切权力。
3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隆安县人民武装部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成立,领导全县工农解放军开展支左、支工、支农和军管、军训的"三文两军"工作。
4月11日,南宁专区隆安糖厂动工兴建,设计日榨原料蔗350吨。1969年1月建成投产。1971年下放隆安。
6月至8月,隆安县部分干部和群众,分别组织成立“隆安县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指挥部”和“广西4. 22隆安分部",随后,成为观点对立的两大派。
12月丁当、那桐两公社各购买一台中型拖拉机和一台手扶拖拉饥,是全县率先购买拖拉机的公社。
1968年
2月13日,全县降雨夹雪,兴阳、都结等地积雪盈寸。
3月21日,隆安县两派群众组织达成大联合协议,成立"隆安县革命大联合委员会"。
3月25日,隆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随后县直机关和各地均成立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
大登公路桥动工兴建。1969年6月竣工。
7月25日至31日,县革委会在光明公社召开现场会,贯彻落实中央“七·三”布告。此后,各地发动向所谓“阶级敌人”进攻,使一些干部和群众无辜死亡。
8月,连日暴雨,河水暴涨。县城国泰码头洪水高程90.64米,布泉街被洪水淹没,全县农田受淹4.2万亩,为1932年以来最大一次洪水。
9月20日,县革委会组织首批有解放军参加的“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60人,进驻隆安中学、县人民银行和各区一个重点小学共12个单位搞“斗、批、改”。
10月23日,县革委会下放首批干部107人到县“五·七”干校劳动。
11月,县革委会设“斗、批、改”连,把所谓有问题的干部集中进行审查。
12月17日至23日,县革委会在兴隆公社召开“农业学大寨”誓师大会,号召全县掀起“学大寨人,立大寨志,兴大寨风”的群众运动新高潮。
1969年
1月1日,撤销区、乡建制,恢复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体制。
1月14日,南宁市首批知识青年和街道居民共690人,下放隆安县那桐、乔建、丁当、小林等公社插队落户。
3月,全县第一个大队合作医疗室在龙江大队建立。同年,各大队普遍建立合作医疗机构。
5月,开展整党建党工作。
10月27 日,自治区革委会主任韦国清到隆安县视察。
10月,奉调两个民兵基干连共400人,参加广西6927工程(金城江至红山铁路)大会战。
11月5日,奉调1500名民兵支援枝柳(枝城至柳州)铁路建设。1971年8月收队回县。
同月,奉调200名赴田阳参加8483国防工程建设。1970年7月收队回县。
12月,天津外科主任医师、儿科主任医师等30名医务人员,下放隆安县都结、布泉、乔建3公社卫生所工作。 1983年后陆续调回。
同年,县城兴建自来水厂。1970年5月1日竣工供水。
1970年
2月20日,贯彻中央“二·五”指示,在全县开展打击现行反革命、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的“一打三反”运动。
3月显彫大队由于搬迁民房建水库,建制被撤销。
5月9日,红良、联隆等地下冰雹,大的如鸡蛋,死1人,伤2人。
10月,更望湖排涝工程开工。1971年8月竣工。
10月,隆安西部第一座中型水库--布良水库工程动工修建。1973年4月竣工蓄水灌溉。
10月,县水泥厂在保湾村动工兴建。1971年10月建成投产。
11月11日至15日,中共隆安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1971年
1月20日,全县实行生猪“购一留一”派购政策。
3月20日,县革委会组织医务人员,对痢疾、丝虫病、钩虫病、麻风病等四病进行普查。
4月1日,县革委会明文规定,从1971年起,粮食征购、食油统购任务实行一定五年不变。
7月5日,县委组织3个调查组对10公社98个大队的山山水水进行调查。后写出《关于平原、丘陵地区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的意见》和《关于山区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的意见》两个调查报告。
8月,隆安县屏山至大新县福隆公路的更梯隧洞工程开工。1973年12月竣工。
10月下旬,县委召开县委委员和行政22级以上党员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九·一三”(林彪叛国出逃)事件的重要文件。
12月,兴建隆安玻璃厂。1972年12月建成投产。
1972年
5月7日,那朗、联隆等地下冰雹,早稻、玉米被砸坏,伤1人。
8月,征调民兵1000人赴凭祥援建平而关边防公路。1973年4月收队回县。
9月7日,县人民医院始用心电图机。
9月16日,县委组织宣传队219人,到各大队贯彻中央颁发的批林(林彪)整风文件,组织群众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历时1个月。
11月,隆安县第三个中型水库--下琴水库工程开工。1974年12月竣工。
12月,全县实现社社有电影队。
1973年
2月8日至24日,县工业学大庆会议在县城召开。
7月,在上邓村创办县师范学校。1985改称县教师进修学校,并迁至县城。
9月19日,县首批“三支两军”人员调回部队。
11月23日,震东大队花乃屯、布泉大队双辇屯、銮正大队都正屯同时发生火灾,烧死3人,其他损失折款达10.28万元。
11月27日至30日,县第三次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选举产生县贫农下中农协会委员会。
12月,全县第一个游泳池一一杨湾中学游泳池建成。
1974年
2月17日至20日,1973年度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大会代表363人。
4月13日,县革委会号召推广华罗庚的优选法。
5月,县砖瓦厂在那桐动工兴建,12月建成投产。
7月,光明大队那桑碾米房遭雷击,死3人。
7月,隆安县万朗大队第八生产队勤俭办队情况的调查《一定要坚持勤俭办社的方针》一文,被国务院办公厅(1974)38号《参阅文件》刊发。12月1日,中共隆安县委会作出《关于学习万朗八队勤俭办队经验的决定》。
1975年
3月5日,县委组织由289名干部组成的首批“三分之一”工作队,下到农村27个大队和一厂一校抓“阶级斗争”,大批“资本主义”,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同时从中农划出下中农成份,迸行阶级登记。12月22日收队。尔后,又派出5批“三分之一”工作队,至1979年6月20日,全县农村每一个生产大队均进行过一次。
6月,山西省昔阳县工作组到隆安县传授“农业学大寨”经验。
8月20日至26日,广西少年水球运动会在县城举行。
8月,全县城乡开展“批修批资”总体战。
8月,县革委会在三宝大队发雷上屯试建大寨式居民点住房。1981年10月拆除。
9月,县邮电局首次安装单路载波机。
10月29日至11月5日,县委召开“农业学大寨”四级干部会,提出“苦战1976年,把隆安建成大寨县”的口号。1977年经自治区党委验收,批准隆安为“大寨县”。
11月,在原“五·七”干校办“五·七”大学,设农机和植保两个专业。1977年春停办。
1976年
5月,县酒厂在博浪村大龙潭动工兴建。1978年1月竣工投产。
7月,隆安县最大的预制混凝土块、料石双孔拱桥丁当大桥动工兴建。1979年8月竣工。
9月18日,县城和各公社举行隆重集会,沉痛悼念毛泽东主席。
9月19日,隆安县最大的电灌工程--丁当电灌总站动工兴建,上民工20350人。1980年8月基本竣工。原设计灌溉农田90807亩,1985年农户仅需开机电灌50亩。
10月23日,全县27万各族群众分片集会,热烈庆祝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愤怒声讨“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滔天罪行。
同年上半年,在发立大队那律生产队试种杂交水稻2亩获得成功,亩增710公斤,比常规品种亩增180公斤。1978年全县推广杂交水稻5.4万亩。1980年杂水稻面积减至4400亩。
1977年
1月20日下午,光明大队第九生产队女基干民兵黄春莲,赤手空拳与持刀行凶杀人犯陆某搏斗,并和其他民兵将罪犯捉拿归案。
7月,县农机研究所研制造4Y-1型玉米联合收割机获得成功。
10月20日,成立县调整工资领导小组,着手进行“文革”后第一次职工工资调整。
11月,县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成立。恢复被"文革"中断10年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当年全县参加统考3329人,录取大专生40人,中专生33人。
1978年
4月,全县有10万亩春玉米受大小斑病危害。各级领导分片包干,组织群众进行防治。
5月25日,国营浪湾农场首次接收安置被越南当局驱赶的越南难民425人,到1980底,共接收安置2877人。
8月12日,县革委会发出通知,在全县中小学校澈销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8月,吉隆大队隆屯某女社员产双胎连头畸形男婴。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来人摄影,南宁市第二医院接去观察(3个月后整形死亡)。
9月20日,征调民兵500名,赴宁明援建边防公路。
11月25日至29日,中共隆安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12月2日,成立县科学技术协会。
12月30日,县革委会决定,在县属各厂矿撤销革命委员会,实行党委(总支、支部)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1979年
1月,全县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1978年度粮食增产奖的有:雁江、那桐、小林、杨湾等4个公社,各获奖汽车1辆;那桐、浪湾、那门、定军、旺中、英敏、定坤、百朝、那湾、挛正、雅梨等11个大队和69个生产队,各获奖手扶拖拉机1台。
1月16日至23日,县委分别召开四级干部会、三级干部会和行政19级以上党员干部会,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1月,县革委会通知,从1979年度起,实行粮食征购、“双超”任务一定五年不变。
2月15日、20日、28日,先后征调三批民兵14个连共2770人,分赴龙州、宁明,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3月中旬回县。
2月,国营浪湾农场改称国营浪湾华侨农场,归自治区华侨事务办公室管理。
3月30日,县委在县城召开参加和支援对越自卫还击战庆功大会。出席会议有战斗功臣和支前模范832名。
3月,对改造好的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坏分子等“四类分子”1576人给予脱帽,占“四类分子”总数的91.78%。至1983年10月,摘掉所有“四类分子”的帽子。
7月,隆安县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1978年每人平均产粮800斤以上的先进单位”锦旗一面。
8月,隆安县城镇中学成立。
10月10日,小林公社白马大队改名为良兴大队,都结公社留奇大队改名为新凤大队。
12月5日,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乔晓光和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任耕卿到隆安视察。
1980年
1月28日,《隆安县志》编纂委员会成立。
2月14日和4月5日,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先后批准那桐、乔建、南圩、雁江、小林等5个公社为商品粮生产基地。
2月,兴隆大队第一生产队首先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龙礼大队16个生产队首先实行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4月10日,县人民医院开始装备超声波机。
7月11日下午,旺中大队局岜生产队岜肯处发生雷击,击死牧牛少女l人、耕牛11头。
7月,国家卫生部卫生研究所到隆安进行玉米、花生黄曲霉素的调查研究。
8月3日,县革委会设隆安县龙虎山自然(天然药用动植物)保护区,划定新光、龙尧、雅梨三个大队间的山地一带为保护范围。
12月16日至22日,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决定设立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和公社、大队、生产队管理委员会。
1981年
9月,全县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1983午10月结束。
10月6日,县人民政府召开3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代表座谈会,到会33人。
10月25日,县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的布告。
11月,全县农民教育经验交流会在县城召开。
12月,县教育先进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1982年
1月,县罐头食品厂在那桐街动工兴建。1983年1月竣工投产。
3月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覃应机到隆安县龙虎山自然保护区视察。
3月,县果脯厂在县城动工兴建。同年10竣工投产。
7月1日,隆安县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
7月,创办县农业初级中学,校址在那桐镇上邓村,附设于县师范学校内。
7月,丁当公社教育组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12月底,全县农村实行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2378个,占总生产队数97.49%。
1983年
1月18日至22日,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在县城举行,出席会议代表500人。
1月,国社合营那元板栗场和震东大队林场实行“包干上交”生产责任制。
3月,全县开展首次计划生育突击月活动。
3月4日至19日,自治区民航局派出飞机1架,为隆安县林区喷撒药物,防治松毛虫。
4月12日,隆安县公安局荣获国家公安部授予“保障人民民主、保卫四化建设先进单位”锦旗一面。
4月17日,全县开展林业“三定”(稳定山界林权、划定社员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工作。
4月,振义大队农民13人因吃有炭疽病的牛肉而中毒。
5月1日,县人民政府颁发《隆安县地名集》。
5月,中共隆安县委成立“处理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领导小组”,处理“文革”遗留问题。至1985年基本结束。
6月,全县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
7月1日,中国科学院王献博教授到隆安县龙虎山自然保护区考察野生动物。
8月17日,隆安县畜牧兽医师马子棋参加中国援外农技组,从北京飞抵加蓬。1985年12月19日回国。
同年冬,经南宁地区教育局组织检查验收,隆安县已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脱盲县标准,并颁发了证书。
1984年
6月1日,县人大常委会倡议兴南、大同、联隆、镇流、龙江、敏圩、罗村、马村、同乐、陆连、三乐、龙会、刘家等13处辟为新圩场。
6月5日,乔建公社中心卫生院院长、党支部书记陆祥嘉以身殉职。1986年,县、地、自治区三级党委先后作出决定,追认他为模范共产党员和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陆祥嘉学习。
6月24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药物考察团3人,到隆安县龙虎山自然保护区考察砂仁、千年健等药物的人工栽培。
9月11日,实行政社分开,改人民公社为乡镇。全县设4个镇,9个乡,128个村(居)民委员会,2469个村(居)民小组。
10月1日,全县供销合作社由全民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
10月1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隆安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10月20日至24日,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11月15日,全县开展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 1985年1月完成。
12月30日,全国病毒肝炎专题学术会议主席团到隆安县考察肝炎、肝癌防治工作。
12月撤销全县28个学区,恢复、建立13所乡(镇)中心小学校。
1985年
1月1日,县商业局所属的服务公司9个门、店、场、组,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
1月1日,全县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教职工工资,改级别工资制为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
2月1日,全县取消生猪派购。
4月1日,县人民医院开始使用纤维胃镜。
4月5日,县人民政府发文,要求加强音像制品的管理,严禁出售、复制、放映内容反动、淫
秽和宣传封建迷信的录像带。
4月11日至14日,中共隆安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
5月13日,县人民政府批准,将杨湾中学改办为杨湾职业中学。
7月1日,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改级别工资制为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
7月1日,改粮食统购为粮食合同定购。
7月27日,县人民政府发出通告,禁止利用桌球进行赌博的营业性桌球活动。
8月28日至30日,全县暴雨成灾,淹没农田19万亩,还冲塌民房、校舍、水坝、公路和桥梁,死伤各1人。县委、县政府领导深入灾区组织生产救灾,还发放6万元救济款和价值3.5万元的物资;人民解放军也捐钱、粮、衣、被,支援灾区。
从8月开始,全县分三批进行整党。1987年5月结束。
9月10日,县城隆重集会庆祝全国第一个教师节。
10月22日,县城国泰街南段新街道开发工程破土动工。
11月13日,正值南圩“亥日”,县畜牧部门在南圩举办首次本地种公牛评奖大会,参加评奖的公牛83头,获一、二、三等奖共17头。
11月,县广播站在县城猴子翻筋斗岭上兴建广播调频发射台和电视差转台。
12月28日,县党委和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号召全县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向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荣立一等功的中共党员马星敏烈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