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南、南宁市西北部,右江下游两岸,地处东经107°21′~108°6′,北纬22°51′~23°21′。县城距南宁市区88千米。东邻武鸣县和西乡塘区,南连崇左市江州区、扶绥县,西接大新县、天等县,北与平果县接壤。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隆安县是大西南出海的主要通道,南昆铁路、324国道、广(州)昆(明)高速公路、南百二级公路、隆安至大新二级公路、右江航道穿境而过。县城距南宁吴圩国际机场80千米,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互衔接、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
建置沿革表
商、周 | 属百越之地 |
|
| ||
秦(公元前214~前206) | 属象郡地。 |
|
| ||
南越国(公元前203—公元前111) | 南越国辖地 |
|
| ||
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 汉武帝灭南越国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鬰林郡,为鬰林郡增食县地。
|
|
| ||
三国(220—265) | 属吴国鬰林郡怀安县地。 |
|
| ||
晋(265—318) | 属鬰林郡增食县地。 |
|
| ||
东晋(316—420) | 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增食县改名增翊县(故治所在今广西田阳县境),隶晋兴郡。
|
|
| ||
南 北 朝 420 | 589 | 宋 | 晋兴郡增翊县地 |
|
| |
齐 | 晋兴郡增翊县地 |
|
| ||
梁 | 晋兴郡增翊县地 |
|
| ||
陈 | 晋兴郡增翊县地 |
|
|
| |
隋(589-618) | 初时沿袭之,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宣化县,属宣化县地,归鬰林郡辖。
|
|
|
| |
唐(618—907) | 唐武德五年(622年),从宣化县分设晋兴县、朗宁县时,为朗宁县地,属邕州。至乾元年间(758-760年),邕州添置思笼县,县治在今城厢镇之南,此为隆安今地独立设县之始。 | 思笼县 | 乾元后,开山峒属邕州 |
| |
五季(五代)(907-960年) | 分属南汉国邕州建武军节度朗宁县、思笼县地。
|
|
|
| |
宋(960年-1279年) | 宋初, “思笼”更名为“思龙”;宋开宝五年(972年)废思龙县入如和县。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废如和县入宣化县。属邕州。治平四年(1067年),宣化县的原朗宁县地划归武缘县,时属宣化、武缘两县地。
|
|
|
| |
元(1271—1368年) | 南宁路武缘县永宁乡地 |
| 南宁路治宣化县地 |
| |
明(1368-1644年) | 明嘉靖十二年 (1533年)四月,将宣化县思龙乡的一、五、六、七、八、九、十、十二等8图(今南圩、雁江、乔建、古潭4乡镇全境与城厢、那桐、杨湾3乡镇部分属地)和西乡的六、八两图(今那桐、小林、丁当3乡镇部分属地),及武缘县永宁乡的三、四、五等3图(今城厢、小林、丁当3镇部分属地)划出,设置隆安县,属南宁府管辖。
| 隆安县 | 嘉靖十二年四月析置,属南宁府 |
| |
清(1636-1912) |
| 隆安县 | 属南宁府 |
| |
民国
|
| 隆安县 | 初属南宁道,道废后归南宁区 |
| |
共和 |
| 隆安县 | 1951年7月,邕宁县那龙、坛洛2区及其所辖8乡划入。1952年8月18日,那龙、坛洛2区及所辖乡复归邕宁县。1953年4月,镇都县第十一(今都结乡)区划归隆安县。 |
| |
1958年12月,隆安县与武鸣县合并,称武隆县 |
|
|
| ||
1959年5月10日,恢复隆安县建制,属南宁专区(1970年改称南宁地区)。2003年6月27日划归南宁市管辖。
| 隆安县 | 1959年7月25日,大新县屏山(今屏山乡)、龙咘(今布泉乡)2公社划归隆安县管辖。 |
|